版权所有:子长通讯 PDF版
新闻检索
往期回顾
您现在的位置:第168期 -> 3 -> 新闻内容
老革命马华堂的红色故事
新闻作者:杨志忠  发布时间:2013-11-26  放大 缩小 默认
    认识老革命马华堂,缘于筹办子长社区文化促进会。我第一次见到他,见他胸前戴着十几枚军功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让我不由得产生敬意。马老不顾86岁高龄,积极为家乡文化事业奔走,让我既感动,又敬佩。闲暇之余,我问及当年他闹革命的事情,他便娓娓道来。
    马华堂1925年7月7日出生于子长县马家砭镇马家东山村,1944年1月参加八路军,194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他和叔父马作斌在延安枣园见到了敬爱的毛主席,因为他叔父在中央宣传部工作。他在延安“行知中学”上学,住在他叔父家。一天下午,毛主席的警卫贺清华来他叔父家说:“毛主席要和您下棋……”他就求叔父带他去见毛主席……一见他们,毛主席就站起来问他叔父“这孩子是你什么人?”“是我侄儿。”“上学吗?”“上行知中学。”毛主席转身对马华堂说,“好孩子,将来参加革命好吗?”马华堂连连点头说:“参加,一定参加……”。
    第二年正月,他就在瓦窑堡当了兵,那时他才16岁。当兵当晚,他在瓦窑堡住了一夜,根本顾不上进行训练,第二天一早就从瓦窑堡出发直接开赴战场。
    最初他是在枣园的保卫团,当了三年的保卫兵。后来中日战争激烈,他立刻写申请要调到前线,心想打走日本,中国就会太平了。申请通过后,他就上了前线。
    1945年,八路军攻打石家庄。在打完子弹后,他冲上去与日本鬼子拼刺刀,眼角被日本鬼子刺伤,现在还留有很深的疤痕。他说,日本鬼子很凶残,抓住俘虏,挖出心肝肠子,立在墙根上,大冬天的,把尸体冻得硬邦邦的。离远看,好像墙根立个人;到了跟前,才知道早死了。日本鬼子每走到一个村子,就把炕上的席子抽掉,把全村的老老少少二三十个人都裹在席子里,用铁丝捆住,然后浇上汽油点燃,把人活活烧死。如果抓住共产党员的家属或者军人,就把村里的火枪收集起来,5根火枪定一个人,全定死在窑面上。日本鬼子有时让娃娃们围成一圈围在磨盘上,抬起磨盖,把娃娃的手放进去,然后快速转动磨盖,把娃娃们的手都磨掉。面对血淋淋的场景,日本鬼子却开怀大笑,拍着手说,中国人玩得好。日本鬼子有时候把鼠菌等病菌给老百姓、俘虏注射,这些老百姓、俘虏没有一个能够活的,都死了。我们2000多人的队伍,每一次召开诉苦大会,诉苦的老婆老汉都泪流满面,哭声一片。那场面,令他至今难忘。
    打走日本鬼子,他又在彭德怀部参加了解放军。他参加了青化砭、蟠龙、榆林、兰州等战役。解放战争期间,在离瓦窑堡不远的湫峪沟村还枪打了一个参加国民党部队的日本兵。
    1949年8月26日,兰州战役总攻打响。在解放兰州战役中,他受伤了,敌人的炮弹把他炸伤了。现在他的一个屁股蛋没有肉,还留有深深的坑。由于他英勇作战,获得了由习仲勋、张达志亲自颁发的印有彭德怀头像的解放大西北的军功章。全国解放后,他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对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是朝鲜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南麓一个只有十余户人家的小村庄,经过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的一场激烈争夺战,名扬天下。中国人民志愿军所取得的辉煌胜利,使得上甘岭成为一座丰碑!上甘岭战役,交战双方先后动用兵力达十万余人,反复争夺43天,作战规模由战斗发展成为战役,其激烈程度是战争史上罕见的。“联合国军”炮兵和航空兵,对两山头共发射炮弹190余万发,投炸弹5000余枚,把总面积不足4平方公里的两高地的土石炸松1—2米。此役前后历时43天,在3.7平方公里的地区,共发射炮弹超过230万发,双方伤亡约3万人。此战在中美两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当过炮兵排、连、营长。问及他总共上了多少次战场,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马老所回忆的军旅生涯,是马老在部队三十几年的真实写照。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他先后转业到志丹县、子长县工作,后又调到陕西石油普查大队党委办,退休到子长县老干局。
    马老的书法“见过”毛主席。当时,陕甘宁边区政府缺少人才,毛主席就贴出通知让各县把写字好的拿出来。他的字被主席看上了,要调他去边区政府工作,子长县的领导就说我们这位同志已经工作了,希望组织就不用考虑了。这些都是后来县委的领导亲自告诉他的。
    他说,我村马家子弟1935年和1936年分别有8个青年参军,16个青年回来3个;1944年有13个青年参军,回来4个。死了的都不知道死在哪里了。他的母亲在革命战争年代,像所有陕北妇女一样积极支前,为军队总共做了72双鞋;他们家还贡献了很多粮食。马老的一家真是革命的一家啊!
    他有一个侄儿叫马士高,和他同岁,身材长得高大魁梧。1946年参军,1947年被胡宗南军俘虏,后到了台湾。他家里人总以为他死了,家里挂的军属牌子也换成烈士牌子。马士高的婆姨为了等他守寡21年,看的抬埋了婆婆公公后才改嫁了。谁知道,在1997年,马士高来信了,说他在台湾当了军长,儿孙满堂。得知他的婆姨为了等他守寡21年,看的抬埋了父母后才改嫁了。马士高很感激他的婆姨为他尽孝,并汇来8万美元让他婆姨养老。是啊,一湾浅浅的海水隔断了多少华夏儿女的骨肉亲情?然而不论有多少阻挠,华夏儿女的血脉是息息相通的,中国人的心是紧紧相连的。
    他擅长诗歌剧本创作,曾参加编写《子长县志》、《子长革命英雄史》,创作了歌词《延安人民想念毛主席》、《谢子长回来了》、《兄妹植树》等,收编陕北民歌65首,陕北秧歌词40首,分别在《社区文化》杂志、《延安日报》等刊物发表。1991年离休后,又投身于《两千家姓》收编工作,收集汉族姓氏共计2465个,其中单姓2308个,复姓157个。2009年《两千家姓》为纪念建国60周年献礼发行。
    关于马老编写《两千家姓》的事情,《华商报》记者曾经以《老八路马华堂:自己的困难自己克服》为题,在“十多年风里雨里行走写书”这个章节里专门这样报道过:“《寻找中国大地上的姓氏,一个人的文化长征》,这是《延安文学》的主编亲自采写的马老的故事:1991年马老离休后,开始了一次愚笨但却富有传奇色彩的自费行走,在整整十三年的时间中,他腰挎水壶、身背干粮,宜车则车、不宜车则行,通过实地走访寻找记录中国大地上的姓氏,这是一次艰苦卓绝的个人行走,逢人就问:‘你姓什么?'马老对自己的这些曾经的付出则轻描淡写地回忆道:‘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只是因为走访过大小200多家书店后,没有发现一本记录中国姓氏的书籍,他想填补起这一空白,他想给后人留下点什么。'这就是他的全部理由和动力。老伴得病已经十多年了,被问到为什么不带她去看看时,马老说:‘因为家里经济状况不好,还要供两个孙子上大学,所以一直没能好好去给老伴看病。'不过,马老挺担心以后的生活,他说:‘现在自己还可以每天洗衣、做饭照顾妻子,就是不知道能照顾多久。'尽管如此,马老说:‘自己的困难自己克服,我不想给组织添麻烦。'”
    我也到他家拜访过他。他家空调也没有,大冬天连个暖气也没有,是用火炉来取暖。问及为什么不用暖气,他说为了省钱。但就是不想麻烦政府。他说,他从前方到后方总共干了48年。在革命的道路上,不贪不占,一尘不染,一身正气为人民。从来视身外钱财如粪土,视穷苦百姓如亲人。穷了一辈子,穷的干净,穷的有骨气。他一辈子有两杆子,前方是扛个枪杆子,后方是拿个笔杆子。
    毛主席说,世界上有三种人:一种是损人利己的人,一种是损人不利己的人,一种是损己利人的人。看的出,他的父母和他都是损己利人的人。他的一生确实是革命的一生,光荣的一生,艰苦奋斗的一生,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共和国是像马老一样的无数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然而他们付出得多,享受得少。为什么他始终能够保持一个老革命的本色?他胸前闪闪发光的十几枚军功章,他身上的那些伤疤说明了一切。
    他永远是我们后生晚辈学习的楷模。(作者系子长县物价局干部、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华当代文学学会会员)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中共子长县委宣传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陕ICP备11005954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