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子长通讯 PDF版
新闻检索
往期回顾
您现在的位置:第168期 -> 3 -> 新闻内容
枕边书漫谈
新闻作者: 贾 巧  发布时间:2013-11-26  放大 缩小 默认
    每天临睡之时,总会习惯性地拿起床头的一本书,随便翻看几页,或者草草浏览几行,有些时候甚至连一个段落都不曾看完,目的也许并不是为了看书,只是想在躺着入眠之前,可以把书放在枕头边触摸着,然后能够静静地安睡,这样的方式,让人在疲惫劳累的时候莫名地感觉到一种无法言语的抚慰和心境的平和。
    喜欢看书,但是向来没有“书呆子”这样在我看来十分喜欢的称号。对我来说,许久以来,喜欢看书的人并不全是勤奋上进好学一类的才子,这种说法太有点牵强,更多的时候,这就是一种避开现实又能让世人认可且不被谴责的教导方式。其实逃避现实的方式有很多种,包括赌博、嗜酒、玩网络游戏,甚至与那些社会小混混群殴等等,都有可能成为某些人逃避残酷现实而走向极端的产物,谁能试着去理解并体会他们内心的困苦?是人总有弱点,也总有像阿斗一样扶不起的人,深陷困苦而无法自拔之时,言论最大的作用往往是继续推一把而不是怜悯地拉一把,仅仅是落井下石,谁生来就是为了萎靡不振、自甘堕落的呢?而我觉得,书的好处就是尽管会让人沉溺上瘾,但不同的是总会产生一种自己拉自己一把的神奇力量,而不是类似于嗜酒赌博种种,在现实残酷的摧残下,与那些幸灾乐祸的言论一起,反过来推人一把,直抵深渊,跌入绝境。
    说来也很惭愧,我看书,谈不上过目不忘,而是过目就忘。我所看过的书能记起的内容寥寥无几,最多存入脑海的仅有只言片语而已,即使这种忘性让人无可奈何,但也在书中找到了释怀的理由。有个朋友说他看书也是过目就不记得,但是他并不觉得非要记住不可,原因好像是说与其记书,不如无书,这就好比古时武术的最高境界:无招胜有招。怎么觉得自己像阿Q一样自我开脱呢?不过还是不能说服自己,与其为自己先天性的愚笨而闷闷不乐郁郁寡欢,还不如大方地自我嘲笑一回,还能傻乐一下。
    经常在网上看到一些人转载的为人处世之道等类似的言语,有四个字我印象尤其深刻:言多必失。我想每个人都有许多想一吐为快的话语吧,可谁能真正完全管束自己的嘴巴,指责、埋怨、倾诉、争吵、唠叨等等,话一旦出口了,不管以怎样的方式和语气,一定把话说尽了,方才罢休。可并不是把话全倒出来就轻松了,相反的是,许多时候,话语的指向,要么溃堤要么撕裂,抑或是人心及时未察的腐蚀,直至彼此原本贴合致密的空间虚了以后才恍然大悟,却为时晚矣。而书却是一种避开口出恶言且相对自在时情绪低迷不能自拔的宣泄与自我安慰的方式。不管是哪种情绪,总是能在书的海洋里找到解决之法,许多现实里解不开的牵牵绊绊,一放在书中细细道来,就成了合理的理由,自己也就能找来各种理由去缓解那些积存于心底且不足以为外人知晓的忧郁之结,找到自我开脱的恰当方式。
    沉浸在书的海洋里,尽情放任自己的无所不为吧。不痛快的时候尽情随着书里的泼妇横眉怒目双手叉腰不注意形象破口大骂;或者随着那些街头混混一起放肆去挑弄是非,蛮横地强逞一时之快;或者随着老顽童去自娱自乐嬉笑谩骂着,除了痛快还逗得自己笑个不停;生活真的是无聊至极,那就随着盗墓贼去玩玩,顺便能知道一些盗墓的工具,学得一点古董行当里面的知识,在墓穴里去锻炼胆量,感受暗无天日的心惊肉跳,之后十分期盼地面上明亮的光线与新鲜的空气是多么美好,悻悻地想着自己哪天在墓穴里一不小心刨出个价值连城的宝物来,岂不美的人傻笑!漫天风雨困于陋室之时,想起悲伤春秋,于是拿来古诗词来消遣,必定会缠绵不止温存缱绻地连连叹息,开始怀疑古人是不是风餐露宿两耳不闻窗外事,那时那情那景,今日却物是人非事事休,只能在书里去访古探秘,体验一回唐宋之风,在心底浅浅吟唱……去做一回传说中的人物:英雄、君王、悍妇、大家闺秀、剑客、好汉、白发魔女、武林盟主等等,简直数不甚数,无论哪种角色,都可以演绎的淋漓尽致,尽管身临其境,也毫不担心退路,大可以很优雅地抽身离开,返回现实中,毫发未伤。
    在现实生活中,书是一种精神食粮。这类的比喻太过循规蹈矩,却不能称心如意。书其实就是烈日下的那把遮阳伞,饥饿时桌上的可口饭菜,是坐累了可以躺着的摇椅,腰酸时可以垫背的靠垫,是逃离现实的避风港,口渴时身旁那杯白开水,是蜗牛一直负荷且永远卸不下的壳。其实,书寸步不离身,只能说明人的脆弱不堪,怕只怕卸下外壳,就会轻易被踩成粉碎。躲进这个被人视为有黄金屋和颜如玉的书中,谁能解情释义?五颜六色的世界里,存在吗?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中共子长县委宣传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陕ICP备11005954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