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李晓军 杨晗)如牛集市一样,大家从四面八方赶着精心养育的“黑牛”,只管往车上装,装之后即可点到自己心仪的钞票,一个个乐的笑合不拢嘴。这是前不久发生在热寺湾中心社区姜家坪村的“闪光”一幕。
“我养牛养了二十几年,从来还没卖到过这么好的价钱,活牛论斤称卖,每公斤36元,一牛犊养育四到六个月能卖七八千元,如果按这个路子和方向发展下去,等于家家养着个‘活财神’啊!”这是姜家坪村村支书姜红星在卖牛后发出的由衷感叹。
引进“秦宝模式”,创新养牛发家致富新路子
2012年4月份,子长县与秦宝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签订《肉牛产业开发项目合同》,引进秦宝肉牛产业,采取“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由秦宝公司在子长县原有秦川牛的基础上,提供液氮冷配授精技术,组织培训技术员,进行人工授精,利用先进技术使世界著名肉牛和当地牛实施杂交改良。随后,依据合同,牛犊出生后饲养4—6个月,由秦宝公司以不低于每公斤26元的市场保护价回购,今年回购价每公斤36元。据介绍,经过改良的秦宝牛生产快、耐粗饲、好饲养、增长快,4—6个月可生长180—260公斤,一头牛可卖到6500—9000元。
位于我县东南部的热寺湾中心社区,外流人口达60%,居家人口40%,地广人稀,从2006年开始发展引进秦川牛、利木赞、红安格斯等新品种肉牛,目前形成了全中心20个行政村“村村养牛”的产业格局。
姜家坪村支书姜红星告诉记者,他们村以前也有养牛历史,以户均养一到两头老耕牛为主。2006年之后,开始养殖秦川肉牛,那时候一头母牛,从怀犊10个月,再到产犊、育犊、卖犊基本上也就是6个月左右,那时一头牛犊不以斤称卖,按牛个头、精神劲儿“目测”卖。一头牛由先前的两千元左右到后来的三四千元不等。有的牛就像“嫁不出去的‘老女子’”,高不成低不就,你喂的超过10个月,就空耗料而不长肉,很不合算。但是秦宝牛不一样,按毛重以斤论卖,养牛户舍得给往进喂,喂进去的是玉米杆,长出来的是“钞票”啊!接着李书记给我们算了一笔他们村的养牛账,他说,目前姜家坪村居家52户83人,有3户3人年龄大未养牛,全村计49户养殖220余头牛,年出售牛犊达120头,此次出售秦宝牛18头,均价达7000元,收入12.6万元,其它102个秦川牛,均价约4000元,收入48万,户均靠养牛收入1.2万元,人均收入7500元。
白国权家就老两口,喂有7头母牛,自己种7亩坝地玉米,每年秋季又买别家的10亩玉米杆,去年配授成功4头母牛怀孕,其中配售成功1头秦宝牛,3头秦川牛,秦宝牛卖到6076元,其它三头秦川牛均价4000元,单靠牛年收入18076元,抛除1000元玉米杆钱,靠牛人均收入8500余元,如果配授成功,全部按秦宝牛计算,均价一个7000元左右,合计28000元,一头牛均价要高出3000元,一年要多收入近万元。
当记者问:为什么不全部配授秦宝牛呢?他回答说:“我何尝不想全部配授成呢,可是我们的技术有限,另一方面母牛也有“空身”的时候,其它三个母牛不就空身了没怀上,另外三个秦川牛人工授精四五次没能授上,靠种公牛给授上了。我想原因还是技术和牛自身宫胎两方面的因素所致吧!”
加大扶持力度,提升科技含量,
让“黄牛”生“黑牛”,“黑牛”变“金牛”
子长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子长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扶持办法》,县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用于扶持肉牛产业发展。对每头牛跟踪技术指导,每冻配一头母牛并回收所产牛犊技术员可获得150元的报酬,以优惠价格每袋35元提供犊牛专用饲料并指导使用,目前全县有123名技术人员。养牛户每成功繁育一头秦宝牛并售与秦宝公司的补助鼓励资金300元,达到5头以上(含5头)的养牛户年内新增符合标准的基础母牛每头补助1000元。
姜宝家有2口人,自种7亩玉米地,从1998年开始就有养牛历史,按当时价4—6月犊牛卖一两千元,2006年至今养2头黄母牛,2012年秦宝牛发展开始后,于去年5月份配授成功一头,今年3月生,10月份售与秦宝公司,卖8000元价格。他说,自己从来还没有卖到这么好的价钱,如果按这个价钱,形成循环链,饲养4—6个月秦宝公司及时随时收购,不窝在养殖户手中,那群众养牛致富,就是手握一把“金钥匙”啊!
2012年全县用日本和牛冻精冻配种母牛1800多头,其中2012年5—8月份共配母牛1130头,产犊牛405头,2013年,配种母牛926头,秦宝公司回购380头。
中心社区副主任穆光辉告诉记者,“秦宝牛方向和主流是对的,但是秦宝牛在适繁母牛的人工授精技术成功率上,还是较低,如果配授成功率高一些,保持这个价回收,同时适时、及时回收,那么这条配、孕、产、育、销的链条才不会断线吊链子,群众自发而发地会将‘秦宝牛借胎育种,生繁养育’这一模式做大做强。”
用当地农民形象的话说,就是提升科技含量,让“黄牛”生“黑牛”,“黑牛”变“金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