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子长通讯 PDF版
新闻检索
往期回顾
您现在的位置:第169期 -> 3 -> 新闻内容
中共治下第一市
新闻作者:强铁牛  发布时间:2014-01-07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共产党建立根据地以来到1935年9月,根据地行政建置均为省、县、区、乡、村。1935年10月初才在根据地设立市一级党的委员会和苏维埃政府。这说明党的执政理念悄然发生变化,也说明党不仅能经营农村,而且还能管理城市。
    “天下的堡,瓦窑堡”。这句至今流传的民谚,字里行间无不折射着它昨日的辉煌和今天的成就。
    《延绥揽胜》安定县一栏中记述:“循水南行三十里,为望瑶堡,系陕北第二巨镇……城居平川,市在北关,商廛店栈比栉,骡马往来频繁。西通三边,贩运皮盐;南通郃韩,以枣布纸张为大宗。商务经营,均属晋人,旅舍饮食,有三晋风。安定税局、学校,皆设是堡,殆为精华之所在……民国以来,地方各界,倡修关市外城,商埠四周,砌石为垣,顿形巩固。民性沉毅敦朴,质多文少。秀延水沿川,土壤尚佳,东达清涧。邑境煤矿盖藏富厚,煤质最佳,内含磷、硫等质,火焰强烈。北境百余里,瘠硗寒苦,荒芜不少。”好一幅形象而又美丽的画卷。
    1935年10月2日晚,驻守瓦窑堡的国民党第500团,在西北红军和民众围困数月之久的强大攻势下弃城而逃。10月5日,西北党、政、军机关由农村移往瓦窑堡。为管理好这座西北革命的心脏城市,中国共产党陕甘晋省委即决定设立中共瓦窑堡市委、市苏维埃政府,并下辖5个区。
    由谁来担此重任呢?大家不约而同的把目光聚焦在一个叫崔文宪,不久即改名为田夫的人身上。崔田夫是个地地道道的拦工汉出身的老革命。他1933年就担任中共陕北特委书记,1935年2月又担任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代理书记。同年夏,改任西北工委组织部部长。崔田夫识字不多,但对党忠诚,且作风正派、刚直不阿,所以被誉为陕北革命的“老掌柜”。由老掌柜出任共产党设立的第一个县级市的市委书记、市政府主席,大家踏实放心(当时省直管县)。上任伊始,闲不住的崔田夫走街串巷访贫问苦,实地解决市民反映的问题。他还经常到市面上走走看看,了解交易行情,察看物资是否满足供应。
    1935年11月7日,党中央落脚瓦窑堡市,之后虽然对党、政、军机构作了些调整,但瓦窑堡市却未纳入撤并行列。这就是说党中央不仅认可了瓦窑堡市的存在,而且还对其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加强。书记兼主席的崔田夫多次被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秦邦宪召见。为保证党中央安全和生活必需,崔田夫比以往更忙了……这以后,瓦窑堡市这一名称频繁出现于中央文件及来往电文之中。
    1935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主编的《红色中华》报第一版《五十天中再送三千新战士到前方去》一文中就载有:“望瑶市三百名。”1936年3月3日,林伯渠给宋庆龄写信,末尾即书:“三月三日与抗日后方瓦市。”1936年4月24日,毛泽民在《陕甘苏维埃区域的经济建设》一文中也记有:“……而办的有成绩的,是望瑶市消费合作社……”王观澜在《革命竞赛是保证按期完成任务的工作方法》一文中亦提到:“……如瓦窑堡市一乡、七乡……”1936年6月17日,西北(即中央)军委“关于后方组成及行动的命令”中两次提到瓦市,其中第二条:“中央机关仍在瓦市”;第七条:“军委及直属队仍留瓦市”。1936年6月14日,毛泽东、周恩来“关于红军决定出瓦窑堡准备作战致阎红彦、蔡树藩电称:“乙,东北军午后入瓦市,我29军驻石家川、李家川之线,30军主力驻十里铺,应派一部驻安定附近,分向瓦市、石湾警戒,特别要严防瓦市张营(敌张云衢)西出游击与夜袭。”其后不久,瓦窑堡回到人民怀抱,市委、市政府亦回城办公。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党中央对陕甘宁边区行政区划及设置又进行了调整。瓦窑堡市建置未变,但降为子长县所辖,并一直存在。1947年的一段时间,瓦窑堡曾被胡宗南部135旅占领,之后被我西北野战军收复。直到解放后,瓦窑堡市才更名为城关公社、瓦窑堡镇。每当有人问起当年市委、市政府在哪达办公时?瓦窑堡上了年纪的人不仅能脱口说出准确置,而且还对当年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津津乐道、如数家珍。
行文至此,有必要再说望瑶堡与瓦窑堡之称谓的由来及其演变。
《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望瑶堡,在陕西安定县东三十里,元初建,依山为堡”。清、雍正《安定县志》亦载:“瓦窑堡在县东三十里,元初建,因山为堡。地当三川口,贸易者众,山西及韩城人尤多,集期三、八日。”同一地,称谓却不同,内涵亦不同。望瑶堡所展示的是一个相关的美好传说;瓦窑堡则是因为瓦房砖窑多,货真价实而闻名黄土高原。
    元,至元元年,忽必烈占据陕北后,元军实行屯垦,其中一支选择龙虎山前端筑堡。不多时,一座南北长,东西窄,城堞高耸,崇墉壁立,只设南门与西门的小堡便筑修完毕。传说西天瑶池王母娘娘的七仙女之一,私自下凡与此地一青年热恋同居,瑶池王母生硬拆散了这对鸳鸯。这青年不甘心便拥土为山,日长一阶成登天之梯。第七天,王母见天梯快达瑶池,非常惊慌,就随手将宝镜一块抛下镇压之。此山再不长高而得名七塄山。因为堡西门正对并紧挨龙虎山之后的七塄山,所以建设者就于西门上方嵌入一块刻有“望瑶堡”三字的石匾,此堡就叫望瑶堡了。
    清、同治年间,左宗棠所部龙锡庆击败回民义军后,奉命于望瑶堡召集流亡,筑城安民。男女老幼添土增砖者,日取黑豆半升,因此,筑城进展迅速,除加固旧堡外又于其东平坦处筑修新城,曰“龙公城”。
    民国三年(1914年),安定县知事袁廷仁鉴于县城(安定)建于元、明,偏西且人烟稀少,不足以防匪。乃召集绅士议定向南扩建龙公城,并规定了修建办法。城基由老百姓修窑,顶背加筑城堞,费用由所修者承担,窑之地址所有者自修,无力或不愿修者,则稍具地价由别人修建。因为所建瓦房、砖窑鳞次栉比,所以称其为瓦窑堡。三条由北向南的街道一字贯通,间有小巷相连,且挤满了商号店铺,魁胜店、中盛店、协成店、万益兴、义胜兴、保泰公、益恒公、汇川通、兴隆昌……东西南北杂货玲琅满目,应有尽有,交易红火,买卖顺当,居民骤增。因此,废去赶集上会之日,成为陕北第一个常街市。

    中共治下第一市,
   城坚壕深瓦窑堡。
    瓦窑堡,三道城,
    黄土高原一重镇。
    自古兵家多争此,
    烽火硝烟未曾止。
    中央落脚扭乾坤,
    城头高悬抗日旗。

                                      2013年国庆于延安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中共子长县委宣传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陕ICP备11005954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