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的堡瓦窑堡,千百年来,这片英雄的土地因78年前的一次风云际遇,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巾帼英才。特别是本世纪30年代,当革命火种在这片土地上点燃时,英雄的瓦窑堡儿女围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革命任务,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踊跃组织战地服务团,积极参加妇女自卫军,做军鞋、送军粮、抬担架、救护伤员,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动人史诗,造就了一大批女战士、女干部、女英雄,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涌现出了路志亮、史秀云等巾帼英雄。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中央妇委会同时随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并在瓦窑堡恢复组织,开展妇女工作。
中央到达陕北前,已建立有陕甘边和陕北两个苏区政权,并建立有妇女组织。当时乡村的妇女组织是配合红军打土豪、分田地、闹革命。抗日战争爆发后,妇女成立救国会,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动员民众,宣传抗日,发展生产,支援前线。
历史的车轮背负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沉重枷锁,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一切不愿意做奴隶的中国人实现了空前的大团结。史秀云、路志亮等女中豪杰,经过血与火的斗争洗礼,投入到大革命的洪流中,成为延安乃至陕北地区革命女性的杰出代表。她们有的是来自牢笼的农家女、童养媳;有的来自封建官僚或资本家庭的叛逆者;还有的妇女不仅自己参加革命,还鼓励丈夫、儿子、兄弟、姊妹当兵上前线杀敌。民间流传“拔起黄蒿带起根,拿起了狠心闹革命。”“独立队开拔打了一个对对枪,引上妹妹参加共产党。”“你当兵来我宣传,咱们一搭闹革命多喜欢。”这些脍炙人口的陕北民歌,成为陕北妇女参加“闹红”斗争的真实写照。她们是瓦窑堡儿女的骄傲。
路志亮,安定县(今子长)玉家湾人。9岁那年便当上了童养媳。旧社会童养媳的生活真是苦不堪言,吃不饱,穿不暖,挨打受气,求死不得,欲活不能。1934年,红军游击队在玉家湾一带活动,宣传妇女解放,组织起了贫农会、妇女会、儿童团。妇女会宣传动员、组织妇女起来闹革命。在妇女会的帮助下,路志亮离开了收养做童养媳的家庭,参加了村苏维埃政权活动。那时妇女宣传队里唱的歌有:“妇女仔细听,宣传闹革命,跟着共产党,彻底的解放”。在妇联领导下,团结与组织了边区三分之二的妇女,有173878人。
史秀云,安定县(今子长)安定镇人。1930年参加革命。1934年7月传递情报,协助红军游击队攻克安定县城。谢子长负伤后,她受组织委托,进行护理。193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4月任共青团陕北特委组织部副部长兼青年妇女部部长。9月,共青团陕北特委改为共青团陕北省委,任部长。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瓦窑堡后,她组织妇女做棉衣、鞋袜等,解决了部队过冬的困难。1936年初,任中共陕北省委妇女部长。
党中央来到瓦窑堡时值隆冬,嚎叫的西北风夹裹着大片大片的雪花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仿佛要把大地上的一切冻僵似的。得不到足够补充的红军战士,身着破烂的单衣、单褂在严寒中煎熬。到达瓦窑堡的当天晚上,张闻天就找来中央供给部长叶季壮、陕北供给部长白如冰商议解决部队的衣食问题。瓦窑堡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的安排层层召开动员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妇女运动。
解决红军穿衣越冬的问题。新上任的国民经济部部长毛泽民理所当然地负担起解决红军冬装的任务。他对外出采购的同志说:“现在同志们身上都是衣衫褴褛,怎能挡得住刺骨的北风呢?战士都在挨冻,盼着我们弄回棉花布匹。”在毛泽民的亲自带领下,他们突破层层封锁线,深入国统区乔装打扮购买了两千多匹布和许多棉花运到瓦窑堡。毛泽民立刻找到陕北省妇女部长史秀云,要她发动妇女为红军赶制棉衣。史秀云二话没说就答应下来,立即动员妇女,安排缝衣事宜。妇女们为了不让红军挨冻,不分昼夜飞针走线。这一针针、一线线都凝结了苏区妇女对红军的深情厚谊,她们任劳任怨都是为了让红军战士早日穿上她们缝制的新棉衣。瓦窑堡龙公城老城畔居民小组只有12名妇女,市委要她们10天做鞋58双,高兰英就把姐妹们召到一块开会,大家提出5天完成任务。她们采用协作的办法,纳底、做鞋帮、上鞋各干一行,白天黑夜赶着做,4天就完成了任务。瓦窑堡市、安定、赤源、秀延、子长等县,上至六七十岁的老婆婆,下至十五六岁的小姑娘,都投入到缝衣做鞋的队伍,20天内赶制棉衣5000套,棉鞋5000双。
解决红军吃菜吃粮的问题。瓦窑堡一下子人多口稠,又值寒冬腊月,红军吃菜成了问题。高兰英和小组的4个党团员上门动员群众捐菜,一天就收集腌白菜两担,洋芋一担,还有鸡蛋送给红军。瓦窑堡市二区是紧靠城东比较富庶的一个区,这里素有种植蔬菜的习惯,区委书记李春方身体力行动员群众捐菜捐粮,而且说服家庭成员带头捐献粮食12石,并亲自把粮食送到瓦窑堡中央粮库。瓦窑堡附近的妇女群众还主动生豆芽、做豆腐、加工粉条,将过年藏在菜窖里准备过年的新鲜蔬菜拿出来慰问红军。陕北省原拟一个月捐粮食770石,由于妇女群众有热情、有爱心,结果捐粮970石。除此之外,妇女们还成立洗衣队到红军住处打扫卫生,拆洗被褥 ,缝补衣裳。
解决扩红的问题。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在黄河西岸群山怀抱的瓦窑堡找到了家。中央红军一路走来,减员十分严重。为了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要求,党中央召开了陕北省委书记联席会议,安排部署征兵和扩大红军工作。一时间陕北大地掀起了父送子,妻送夫参加红军的热潮。妇女们鼓励丈夫、儿子、兄弟、壮丁当兵上前线去杀敌。在每次征调壮丁集训上前线的动员中,许多妇女都能做到这一工作中的英雄,坚决毅然地鼓励自己的丈夫当兵上前线。个别有活动能力的妇女不仅能动员自己的丈夫当兵,而且在妇女代表会中,自动提出竞赛,往往一个妇女,可以动员四五个壮丁上前线。模范的女英雄们以自己丈夫报名当兵为荣,用多种方式宣传,活跃在为其他抗日家属解决家庭经济、粮食物品等困难一线,解除了抗日前线士兵的后顾之忧。瓦窑堡市土地部长郝振廉在妻子支持下,一个人就完成扩红任务21人。参加抗日的战士家属,她们一身担当了抚育儿女,赡养老人的职责,支持丈夫参加红军。
陕北根据地妇女以极大的革命热情,支援红一方面军和党中央,她们千方百计节衣缩食支援红军作战,为抗日统一战线做出了永垂史册的重大贡献。
中国妇女运动的历史进程揭示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只有跟着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伟大实践,妇女才能实现自身的解放、发展与进步;只有得到妇女这支伟大力量的积极支持和参加,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事业才能取得成功。相信在新一届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红都瓦窑堡的妇女姐妹们一定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建设富裕、文明、生态、和谐新子长的伟大实践中,再显身手,再展风姿,做出更大的贡献。(作者系子长县妇联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