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孙乐)五月的子长大地处处焕发着生机与活力,无论是农村、社区,还是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党员干部紧张、忙碌的身影,他们或帮助群众化解矛盾纠纷,或协调解决农民增收难点问题。
“双百双千”包村帮户行动开展以来,全县各包村单位和干部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和“工作到村、帮扶到户”要求,深入到包扶村,通过召开座谈会、入户调查走访、与群众面对面谈心交流等形式,了解村上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及时制定帮扶措施。同时,结合县上开展的“学党章、找差距、强党性、做合格共产党员”活动,全县党员干部纷纷深入生产一线、农户家中、田间地头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交流。广袤的子长大地上,处处闪现着党员干部为民办实事的身影……
包扶村每天都发生着令村民们几辈子都没想到、没梦到的变化。包村帮户行动开展以来,广大包扶干部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和包扶村群众脱贫致富意愿,充分发挥部门行业优势,不断加大跑项目、争资金力度,大力整合项目和资金,最大限度发挥了资金效益。瓦窑堡镇张家湾村投资100万元,整治村容村貌,粉刷窑洞240孔,硬化主侧巷道6条,绿化村庄环境。包扶工作开展以来,全县共实施各类项目3446个,累计争取资金7751.35万元。其中,实施移民搬迁项目3个、搬迁1143户、4340人;围绕产业开发建设配套基础设施投资4549.9万元,完成治沟造地1823亩,新修通村公路62.1公里、生产路863.4公里;新建集水窖354个、打水井15眼,铺设引水管网7.8公里;改造农电线路6公里,维修和更换变压器5台;硬化村内巷道612公里,改造农户民居1890户,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加大包扶村产业开发力度。各级包扶干部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的目标,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结合包扶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安定镇张家渠村高标准完成栽植山地苹果1350亩,全村山地苹果面积达2200亩;玉家湾镇古家河包扶村投资100多万元新建蔬菜大棚50余座,栽植山地苹果180亩。一年来,全县包村帮户行动共投入产业发展资金1911.84万元,实施产业开发项目532个,举办各类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 216期,培训农民5246人次;新栽苹果面积12470亩、红枣面积950亩;发展养猪大户34户,养猪8650头;新建蔬菜大棚210个。初步测算,低收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加值都在1500元以上,部分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加值超过2000元,低收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超过全县平均增长水平。
维护包扶村社会和谐稳定。各级包扶干部,认真落实养老保险政策和鳏寡孤独、残疾人、五保户等弱势群体救助政策,帮助包扶村困难群众积极参与农村合作医疗,减轻了群众看病、上学的负担,资助困难家庭学生324名。修建文化活动广场31个、农家书屋78个,丰富了群众农闲生活。同时,注重农村不和谐因素的排查和化解,把城市文明的生活方式逐步向农村引导,解决和调处群众矛盾纠纷126起,使包扶村社会秩序井然、和谐稳定。
加强包扶村基层组织建设。一年来,全县共投资336.94万元为包扶村维修改建或新建党员活动阵地36个;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发展党员68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24名;积极配合各乡镇整顿软弱涣散班子16个,选强配齐配强包扶村“三委会”班子、消除四类村3个,使全县农村基层组织全部达到了三类村以上;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完善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机制,有效发挥了包扶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包扶工作的社会影响面不断扩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开辟了专栏,及时广泛深入地报道包扶工作动态和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子长通讯》、县电视台先后报道包扶工作186次,有效扩大了包扶工作在社会上的影响。县包扶办编辑包扶简报84期,及时把包扶工作动态、做法向省扶贫办、市包扶办和各级包扶干部送发,引起了市直部门领导对参与我县包扶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建立了“双百双千”干部QQ工作群及县乡村信息员联络制度,形成了包扶工作衔接沟通机制,为包扶工作健康有序开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干部作风明显改善。各级包扶领导干部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多次深入田间地头调查研究,静下心帮助群众制定发展规划,沉下身子上门入户访贫问苦,解决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反映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包扶工作开展以来,每名包扶干部至少到村4次,最多达到20多次,全县累计上门走访农户2473户,发放调查问卷10000份,慰问老党员和特困户852户,捐赠化肥510.8吨、地膜16.8吨、种子199.8吨,以及其他生产资料等物资折价合计163.6万元,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困难2230件(次)。全县党员干部“下基层、解民忧”蔚然成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