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子长通讯 PDF版
新闻检索
往期回顾
您现在的位置:第158期 -> 3 -> 新闻内容
童 年 美 食
新闻作者:李启明  发布时间:2013-06-26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对食物没有了胃口,什么是最好吃的呢?生发了这个话题,不由得勾起我对童年美食的回忆。
    记得那时大约是一九八二年,我十二岁,父亲在延安工作,我跟母亲弟妹在乡下生活,母亲那时是民办教师,收入很是微薄,所以既要教书,又要务农,半工半农的,更显得比一般的农民都忙碌。年关寒假是农人们较为消停的时节,每到临近寒假,母亲便早早把棘手的农活料理完,待到放假,我们便来延安探亲,顺便捎带一些自产的小米、豆颗之类的东西送给延安的邻居、朋友。
    那是父亲在延安中心街的一家国营电子产品门市部担任负责人,并且也就住在门市部背后的瓦房内,出门就是街道,条件十分方便。我们的到来,给父亲带来了无限的欣喜,一家人团圆的喜悦荡漾在父亲的脸上,他便张罗着割肉、买菜、款待我们。由于父亲独居惯了,这些买菜做饭,也便成了他的长项。我那时觉得,延安城就是我心中的大城市、世界,我在父亲的陪伴下,登临过宝塔山、逛过二道街、儿童公园…….但最让我难忘的是父亲领我享受过的美食。
    父亲非常喜欢孩子,对自己的儿女更是倍加爱抚。因为我们一年也就能团聚一、半个月,所以父亲总是隔三差五就领我们下馆子,那时消费水平比较低,父亲完全可以承担,以此来弥补对儿女缺失的爱。二道街的“小笼包子”、南门坡的“甜食店”等都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那都是延安老字号吃食,但南门坡“甜食店”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至今不能忘怀。我记得当时都是国营饭店,“甜食店”很小,记忆中的招牌上只能书写“甜食店”三个字,是两间平房,里面摆五六张小方桌,卖点心、元宵、米糕、麻花之类的甜品,服务员阿姨很热情,顾客很多。店里有一种软大米油糕(实际是江米糕,当时就叫软大米糕),香甜的味道至今让我回味无穷,因为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之前我似乎只知道有小米不知道还有大米,吃的更少,至于江米,根本没有听说过,也不知其味,只是听父亲说大米是产在南方的一种水田作物(长大后才知道其实北方的宁夏、榆林都产大米),南方人吃大米,就像我们北方人吃小米一样普遍。我至今不能忘怀“甜食店”的江米糕那种香甜的味道,清香而甜软,甜中透着大米清香的味道,也许是现炸现卖,还透着焦黄的颜色,吃起来表面嚓嚓作响,勾人食欲。那时在我看来这江米糕简直就是山珍海味了。我不知道米糕是副食还是主食,反正当时就这一种糕,就能吃饱。现在的江米糕怎么就没有了那个滋味呢?我直到现在似乎才弄明白那香味为什么那么奇特。我想当时是加进去了白糖吧,那为什么大米的清香味又那么醇呢?如果不加白糖为什么又那么甜呢?极有可能根本就没有加白糖,那么结论就只有一个,那独特的味道只是江米天然的味道了,香中带甜,再经滚烫的清油煎炸,香甜的味道就加剧了、软和了,就有了令我终生难忘的味道;还由于那时的大米是真正的绿色食品,绝对不含任何防腐剂,包括加工程序,看来不加修饰的才是最好的。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口福享受过如此美味。回首思量,联想到做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也许经历生活的揉搓,自我的一时迷失,改变了我们初衷的有许多因素,但不变的是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担当,以及一颗真诚的心。就像那米糕的味道,历久弥新。面对当下社会上道德沦丧,物欲横流的倾向,只有不断节制自己,保持一份纯真,不被世俗所污染,我想,我一定能够品尝到米糕的那种久违了的馨香。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中共子长县委宣传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陕ICP备11005954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