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瓦窑堡会议”与林彪无关,因为他不在应召参加名单之列。党中央、中央红军长征初抵陕北时,他既不属中央核心层,又没晋级到军事决策圈,只不过是“陕甘支队”(中央红军改编后的称呼)的副司令员,阵前的一名战将而已。甘泉“下寺湾会议”上,林彪才成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即中央军委)9名委员之一,其后又出任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军团长,和徐海东属同一级别。
众所周知,瓦窑堡会议做出了两个“决议”,一是“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一是“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然而,林彪却对中央制定的军事战略不怎么认同,甚至达到不“买账”的地步。因此,他自觉不自觉地卷入瓦窑堡会议前后军事战略争论的漩涡中。
据聂荣臻(时任一纵队政委)回忆:林彪率一纵队踏进西北革命根据地门槛(吴起镇)的时候,面对尘土飞扬的黄土高坡,不止一次流露出悲观情绪,说要带队伍去巴山汉水间打游击……我曾耐心地劝他:“你不要只看到目前这几个破窑洞,它终归是根据地,是我们的落脚点。我们不是经过两万五千里才找到这几个破窑洞吗!你去陕南搞不好,连破窑洞也找不到。”
对聂荣臻的劝解,林彪却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固执己见。1935年11月3日,下寺湾会议结束后,林彪便随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一块率部寻找西北红军主力,并决定于直罗一带围歼进犯之敌,粉碎敌人对西北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期间,林彪又多次向毛泽东提出:脱离陕北,另辟蹊径。起初毛泽东对自己爱将的言论一笑了之,未予重视。隔三差五听到林彪另起炉灶的想法,毛泽东才予委婉劝阻,以致不显山不露水地善意批评。
直罗战役结束后,周恩来经高桥、安塞于1935年12月8日回到瓦窑堡。毛泽东也办理交代完前线的工作,准备打道回府(瓦窑堡)之时的1935年12月9日,突然接到林彪派人送来一封信。拆封展读:“……我对脱离现任职务,改作游击战争已具不移之决心。一周来,虽数次向军委请示,而卒未获准,致我非常不安。目前,实为脱离部队之唯一良机,故决不因任何故障而改变决心,且准备于不得已时,宁可忍受处分。我很希望你最后仍赞成我的建议,则不胜欣慰。”
毛泽东皱着眉头把信装进衣袋,心想,看来林彪把他和别人的劝说都当成了耳旁风,根本没有往心里去。“唉!他林彪真是吃了秤砣铁了心……”毛泽东并未因此而滞留,毅然跨上战马奔向瓦窑堡。
回到瓦窑堡的毛泽东,接二连三地接到林彪于1935年12月12日、15日、18日发来向中央力持己见的电报。他只好找总书记张闻天商量联名发电制止林彪的念想,否则一旦引发军心波动,那真算摊上大事了。思来想去,这封电报还是发给彭德怀,让他去做林彪的工作不就多了一份力量嘛!“……近日接他许多关于调动去陕南的信及电报。我们认为拿他这样的干部离开主力红军,去做游击战争是不能同意的!”
林彪为此耿耿于怀,但仍不死心,时不时想到得意处便或电或信直送达中央。
因为“瓦窑堡会议”召开在即,张闻天专心致志起草党的政治决议,毛泽东、周恩来则全身心投入军事战略的起草。尽管他们忙得不亦乐乎,毛泽东还是忙里偷闲给前方的将领发去一封电报:“林彪、德怀、剑英、子华四兄:对战略方针的提议均收到。我完全同意兄等的意见,洛甫(张闻天)同志及中央各同志在大会上均无不同意见,政治局已开了三天会,很好的讨论了当前的形势、力量与任务,后天讨论军事问题,详容后告。”这次,毛泽东没有正面回应林彪的请求,而把他的名字摆在军委副主席彭德怀的前头,以及电文中“很好的讨论了……”均暗示对他的重视和希望他放弃脱离陕北的想法。
瓦窑堡会议进行当中的1935年12月24日晚9时,毛泽东、周恩来致彭德怀等的长电中最后一项内容:“林彪同志动身来中央(瓦窑堡)否?”看来,林彪是在信、电难以奏效的情况下,提出回中央解决问题以要挟。
瓦窑堡会议之后,林彪依然喋喋不休,软磨硬缠致电中央:“……我还在期望中央批准我去打游击……”1935年12月29日晚23时,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代表中央、军委致电林彪:“接电即来中央(瓦窑堡),讨论你的工作问题,职交左权代理。”
从甘泉下寺湾一带到瓦窑堡两天的路程,林彪却姗姗来迟,于1936年1月4日才走进瓦窑堡。因为林彪是军队干部,所以被安排住进瓦窑堡二道街的军委大院。张闻天、毛泽东分别找林彪谈话,从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到中央决定出兵山西东征的意义,逐一批驳了林彪南下的论调,可谓苦口婆心,爱以相助,促其回心转意。林彪在瓦窑堡意外地见到堂兄林育英(张浩)。十来年未见面,此时的张浩不仅是参加中央政治局工作的要员,而且是手握“尚方宝剑”的共产国际代表。当看到已成红军战将的堂弟林彪(育榕)既高兴又担忧,好言相劝之后,厉声质问:“你想脱离组织,脱离党?到陕南能打出一片新天地什么都好,如果一败涂地,血本无归,又该怎样收场呢?这些问题你想过没有?你太年轻,还看不开世事啊!”劈头盖脸的诘问,反倒让自以为成竹在胸的林彪一时语塞,难以应对。
林彪在瓦窑堡住了10天。这10天时间里,林彪还到瓦窑堡大街小巷、中央、省、市委机关走了走,看了看。对他感受颇深的是根据地军民高涨的革命情绪,机关工作人员忙里忙外,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忘我精神。条件虽说艰苦了些,但这终归是日思夜想才找到的“家”,能轻易放弃吗?!加之众人的劝说,林彪才打消了去陕南的念头,要求回部队准备东征……
林彪的思想通了,毛泽东松了口气,全神贯注地投身策划部署东征。然而一波刚平,一波又起。红军东征过程中,红十五军团因在北线(晋西北)作战伤亡比较大,在山区活动,所以扩兵、筹款都不多。毛泽东、彭德怀亲自给林彪致电,要求红一军团拨兵给红十五军团。林彪接电后,气呼呼地把电报一摔说:“有鸟的几个兵!”聂荣臻在一旁说:“总部来电,当以考虑呀!”林彪却虎着脸一言不发。
1936年5月14日,回师陕北的红军团以上干部齐集延川县太相寺开会。以“顾全大局,反对本位主义;提高党性,反对自由主义”为主题,总结东征,部署西征。毛泽东不点名地批评一军团有本位主义倾向。聂荣臻见坐在一旁的林彪不吭一声,便主动做了自我批评,承担责任。此后,林彪离开叱咤风云的战场,回到瓦窑堡当他的抗日红军大学校长去了。
这就是初到陕北时的林彪。
(作者系子长县卫生局退休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