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子长通讯 PDF版
新闻检索
往期回顾
您现在的位置:第164期 -> 3 -> 新闻内容
“免检”队长的带兵日记
新闻作者:本报讯  发布时间:2013-09-03  放大 缩小 默认
    都说现在的兵不好带,而从他所在中队走出去的400多名战士个个是好样的:3年间,有14名战士考学提干,98%以上的战士具备一技之长。
    都说现在的基层干部不好当,他在三年时间里写下了60万字的《带兵日记》,编写了50多万字的教案,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并被广泛宣传和推广。
    都说现在的队伍不好管,他把两个后进中队带入标兵中队行列,成为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应急抢险救灾战斗的主力军。
    2011年9月,武警部队司令员王建平来到他所在的中队考察,高兴地说“这个中队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得不错,免检!”
    他是一位怎样的带兵干部,他的建队育人秘籍又是什么?
    他叫汪宏,1979年10月出生,子长县栾家坪乡齐家河村人,1997年12月入伍,现任武警交通三支队五中队中队长。2011年11月被评为武警部队“学习成长先进个人”,同年12月被武警交通指挥部评为“优秀基层干部”,     2012年4月被评为“武警部队优秀中队主官”,6次荣立三等功,所在中队多次被评为“标兵中队”。
    “带兵贵在知心。带兵人只有胸怀责任,才能倾听战士的呼声,理解战士的渴求,爱兵才能爱到深处。”
—摘自汪宏《带兵日记》
    走进武警交通三支队五中队,战友们讲不完“队长大哥”汪宏的真情轶事,从他们朴实的言语和由衷的赞美中,能真切感受到这名“改变一批人,影响一群人”的基层一线带兵人的人格魅力,看似平凡如水,实际上热情如火,感人至深。
    汪宏是个“准80后”,自称和“90后”士兵之间并无“代沟”。在他看来,代沟是是人们的习惯性想法,作为负责任的带兵人,设身处地为战士们着想,办实事、解难题,就没有所谓的隔阂与鸿沟。
    2009年5月,汪宏在武警交通三支队走马上任,担任五中队中队长一职。此前,由于五中队中心任务完成情况不理想,干部骨干流动大,中队建设基础薄弱,士气低落。初来乍到的汪宏,一个排、一个班地“走门串户”,拉家常、听意见,渐渐打开了战士们的话匣子。
    尊重战士的想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激发中队的建设活力。一连几日,汪宏和中队干部召开“诸葛会”、商议战士们的成长问题。“带兵几年一阵子,为兵受益一辈子”,战士们的前途马虎不得,汪宏为每名战士“量体裁衣”,积极向上级反映推荐,想方设法让们掌握一门实用技术,满足他们的成才愿望。战士们想考学,却苦于基础薄弱怎么办?中队立即成立考学补习班,邀请地方院校老师来队辅导,汪宏还自费为战士购买复习资料,组织战士认真备考。担任中队长3年间,先后有14名战士考入军校或地方院校,16名战士回到地方后被政府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录用,25名干部和战士考取了国家的各类注册资格证书。
    “进来是块铁,出去是好钢”。帮助战士学习成才是第一步,进行人格塑造亦是重要环节。汪宏收集整理的《经典励志小故事》,《军人成功的40种品质》和《人生36字诀》等书籍,成为战士们业余时间探讨人生智慧,启发思想信念的“宝典”。在中队举办的辨论赛、演讲比赛、红歌赛、讲传统故事和各类文艺晚会活动中,汪宏有意识地鼓励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战士,一次次的引导和鼓励,化解了他们内心的胆怯,战士们纷纷上台展现自已。
    都说汪宏多才多艺,这不,由他创作的中队队歌《我的战友我们的中队》备受战士推崇,因为简朴的语言饱含了浓浓的真情。每当中队补入新兵,汪宏都要举行入队仪式,带领新兵们庄严宣誓:“从这一刻起,我已成为五中队的一员,中队的荣誉就是我的生命……”,中队官兵自编自写的《中队快讯》,成为战士们业余时间最喜爱的刊物。
    在潜移默化之中,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在官兵们头脑中扎下根来,激励着他们在职责和使命的指引下,扬帆起航。
    “带兵贵在公正。带兵人只有把一碗水给端平了,战士才会信服,才能心悦诚服地服从干部的管理和领导。”
—摘自汪宏《带兵日记》
    大凡见过汪宏的人,总对他的微笑印象深刻。微笑背后,有着一种强烈的亲和力,似水一般柔情,如山一般坚韧。这种微笑从他走马上任中队长的哪一刻起,就不曾改变。即使做客中国军网访谈,作为优秀带兵干部在全交通部队作报告,汪宏的微笑始终传递出平静如水的淡定和胸有成竹的超然。
    对先进战士不溺爱,对后进战士不冷落,特别是对犯有过失的战士“不抛弃、不放弃”,是汪宏的带兵准则。
战士王学辉在上级机关因违纪受到处分,被“下放”到中队后,心理压力很大,一度产生年底复员的念头。汪宏主动为他添置了生活用品,还帮他铺被子。最平常的细节最能体现真心,在汪宏的热心关怀下,王学辉很快放下了思想包袱,工作干得非常出色,当年年底被评为优秀士兵,还当上了班长。
    必宽厚之仁心,达成人之大美。汪宏性格善良仁厚,他不但从不搞厚此薄彼之事,反而对后进战士给予了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使每名战士在部队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近年来,他相继总结出“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后进战士”、“三言两语暖兵心”和“关注大龄青年的婚恋问题”等28条带兵箴言,成为干部带兵的“法宝”。由他编写的《应急中队班排骨干集训教案》,受到上级首长的高度认可,他的《带兵日记》被武警交通部队编印成册,下发到全部队,供一线带兵人学习参考。
    在汪宏的《带兵日记》中,有一段让人印象深刻:“每个战士入伍的时候,都心存梦想,都想在部队好好干。后来之所以没有干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带兵人的处事不公,挫伤了战士的积极性。”有一次,二班长虎立在外出时超了假,按照中队规定,中队应当对他做出处理,但支委“一班人”的意见出了分歧。汪宏坚持“平时工作表现突出并不代表能违反制度的规定,功过怎能相抵?”随后,支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虎立进行了处理。后来,一向要强的虎立知耻奋勇,处处争先,当年因表现突出被保送入学,现在也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基层干部。
    “战士不怕干部要求严,就怕我们不公平。只有我们做到人人平等,才能够赢得兵心。”三年间,汪宏先后把两个后进中队带入先进中队的行列,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公正,在入党、考学、提干、学技术、选改士官等涉及官兵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让官兵们心服口服。
    2010年9月,汪宏刚到五中队任职时,恰逢中队一些工作岗位调整。一名战士以老乡的名义找到汪宏,表示自已想干司务长这个工作岗位,而且暗示自已若能得到这个工作岗位,今后公按时给汪宏好处……他被汪宏当场严词拒绝了。很快,全队进行了一次骨干公开选拔,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士兵脱颖而出,走上了班长、排长、司务长和材料员等重要岗位。
    “带头胜在真情。带兵人只有心中时刻装着战士的冷暖和利益,真心实意地为战士排忧解难,才能赢得战士的爱戴和拥护。”
    —摘自汪宏《带兵日记》
    其实,汪宏的《带兵日记》,起初只是谈心记录。渐渐地,就成为思考工作,总结提高的一个平台。字里行间,记录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生活场景,刻画出一个个生动亲切的官兵形象。日记,成为汪宏沉淀情感的最好方式。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次,一向性格开朗的战士赵林突然变得闷闷不乐,汪宏通过了解得知赵林的父母正在闹离婚,便悄悄把他叫到外面散步谈心。刚要开口,赵林就冷淡地说:“这是我家的私事,用不着您操心!”吃了闭门羹”的汪宏感受到赵林的敏感和自尊,便主动与赵林的父母取得联系,劝说他们重归于好。指导员熊涛开玩笑地对汪宏说:“人家带兵要处理好战士的婚恋问题,你还要处理好战士父母的婚恋问题,真是把工作给做到家了。”
    战士杜兴发的家遭遇了火灾,家里的财产顷刻化为乌有,生活顿时陷入困境。在汪宏的真情动员下,全队官兵慷慨解囊,短短半天时间就捐款1.3万余元,帮助杜兴发一家度过了难关。杜兴发逢人便讲:“是中队这个温暖的‘大家’帮我重建了‘小家’。”
    一根红线贯穿,颗颗红心相连。几年来,汪宏先后帮助战士及其家人解决涉法问题3起、婚姻恋爱矛盾5起。正是因为在他心中始终装着战士,设身处地地为战士着想,想方设法为战士排忧解难,使战士们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汪宏的一片真心。所以,战士们有什么心事,都愿意向汪宏倾诉,遇到什么困难,都会在第一时间向汪宏反映。战士们总是满面忧愁的来,高高兴兴的回。因此,汪宏也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队长大哥”。
    “没有捂不热的心,只有尽不到的情。”战士杨力曾是出了名的“个别人”,对干部的管理存在严重的对立情绪,思想消极。汪宏对他不抛弃、不放弃,有意识地锻炼、鼓励他融入中队建设大环境,逐步从点滴改变、转化。2011年底,杨力光荣退伍,之后,汪宏还时常给他打电话,发短信,鼓励他在地方好好发展。2012年初,汪宏又将一批励志书籍和一封信寄给了他。杨力给汪宏发来短信:“在部队的时候你对我好,我认为你是出于工作的需要。退伍以后您还对我好,因为我永远是您的兵……”
    在汪宏的办公桌抽屉里,有一张中队干部战士的家庭电话号码表和一张战士生日统计卡,逢年过节他总会逐一给每位干部、战士的父母打去问候电话。战士过生日的时候,他也会亲手制作一张卡片,写上一段祝福的话。
    爱,无需惊天动地,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与执著,自然从容,润物无声。
    就在本文采访结束时,笔者在三支队所在地四川江油再一次见到了汪宏。他刚刚带领官兵圆满完成了四川省“5.12”防灾救灾综合实战演练。在数千名观从面前,他镇定自若,一气呵成,充分展示了武警交通部队应急救援国家队的实力与形象。从年初的120斤到当时的110斤,汪宏愈发消瘦了,但他却收获了一个坚强集体战斗力的丰盈和充实。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中共子长县委宣传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陕ICP备11005954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