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子长通讯 PDF版
新闻检索
往期回顾
您现在的位置:第171期 -> 1 -> 新闻内容
山地苹果开辟子长农民增收新路
新闻作者:李晓军 记者强国峰  发布时间:2014-01-10  放大 缩小 默认
    初冬时节,记者走进“陕西省优质苹果基地县”子长县的果园里和果农家中,感受着山地苹果给果农带来的喜悦, 感受着特色农业给新农村带来的新变化。“优势在山坡,致富靠苹果”,这是该县栾家坪中心社区果农们自编的口号,也是他们依靠苹果产业谋生致富的心声。
    站在庙湾沟村的山梁上,放眼望去,一排排苹果树满山遍野,甚为壮观。该村有67户374人,山地果园面积达到1260亩,实现年产值360多万元,人均苹果收入960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以果致富示范村。正在果园中辛勤劳作的果农李福忠告诉记者,他们家十几年前就从山地苹果中尝到了甜头,现在共栽种25亩果园,年收入20万元左右,比过去种粮强几十倍。尽管很辛苦,但苹果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却实实在在地改变了他们这些昔日贫困的山区农民的生活,使他们步入了本地“中产阶级”或“高收入”人群之列。
    “发展苹果已经成了我们农民的自觉行动了,每逢县上、乡上有培训会,果农们都是放下手中最当紧的活儿,早早就去了。”庙湾村村主任张汉山说,“如今,已见到利益的农民,再不用让乡干部‘强迫’着种果树了。”
    近年来,子长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连续两年跃入“西部百强县”行列,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基础。县上适时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华丽转身,将以油煤为主的工业经济逐步转型到“多业支撑”。抓住全市“苹果北扩”战略机遇,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科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山地苹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苹果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截止2012年底,全县苹果面积达13万亩(其中红富士占70%以上),挂果园亩产达1500公斤,果品增加值年递增10.2%,投入产出比1:3.2。全县现有果农2.3万人, 发展苹果专业户4200多户,果农人均纯收入6780元。今年秋季,该县山地苹果新建园面积突破2万亩的任务。山地苹果已成为子长农民增收致富的高效产业、朝阳产业,全县苹果产业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
立足区位优势 科学谋划发展

    地处黄土高原腹部的子长县,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病虫危害轻,土层深厚,土壤疏松,推进苹果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和退耕还林生态效应凸显,子长的地质条件不仅符合苹果生长发育所需条件,甚至已成为陕西乃至全国苹果生产的最佳优生区。该县所产苹果皮薄、肉细、含糖量高,品质极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13%以上,商品果率达61℅。
    “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山地栽植苹果的天然优势,把苹果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抓手,变传统管理为精细管理,由粗放经营向科学经营转变,不断提升科技含量,增加经济效益,努力把苹果产业做大、做强、做优,让子长农民抓住山地苹果这棵‘摇钱树’致富奔小康!”县委书记兰孟偃和县长谢延明郑重的说。铿锵的言辞,表明了子长县委、县政府发展苹果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为充分调动群众发展苹果产业的积极性,子长县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苹果产业的决定》和《子长县果业产业开发规划》等,并研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凡新建100亩以上,每亩补助300元(含苗木费),经验收被确定为省、市、县山地苹果标准化示范的园的,每亩分别奖励150元、100元、50元;果园新安装防雹网每亩一次性补助500元,按规划改造老果园,管理到位的每亩一次性补助200元,经验收被确定为县级以上示范园的每亩奖励100元;集雨窖每口补助1000元,套袋每亩补助60元。这些惠农政策让果农得到了实惠,更增强了他们发展苹果产业的信心。
流转土地建果园 果农致富喜连连

    “以前仅种两三亩苹果,忙死忙活一年下来也没有多大的收入。通过土地流转,让我扩大了种植规模,‘吃上大餐’,因此在家门口就致了富。”谈起土地流转的好处,尝到了致富甜头的热寺湾中心社区王家沟村果农王张虎感触颇深,几年前他认认识到规模化种植才能有大作为,看到不少村民外出务工,就以互换的形式,流转到村上10多亩土地,共种植了20亩苹果,并采取各种新技术提高苹果品质,一年收入就达20多万元,成了名符其实的“苹果大户”。
     农业要实现规模化经营,必须完成土地规模化,其主要途径就是采取土地流转的办法。子长县把发展山地苹果产业、提高苹果产业化经营水平与推进土地流转有机结合起来,走活了土地流转“一盘棋”。
    “当前我县苹果产业的规模种植,领头或挑大梁的都是些能人或种植大户。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需要这样的能人和大户,因此,我们就要像扶持龙头企业一样,积极扶持这些规模苹果种植能手和大户”子长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白延东向记者介绍说,“土地流转作为一种新的经营方式,不仅使子长的果业生产从粗放型逐步向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另外也使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农村走向城市,转向二三产业。”
    为了做大做强苹果产业,子长县紧紧抓住农村土地流转这个“牛鼻子”,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培育流转主体,创新经营机制,完善服务体系等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在新建果园中,采取农民自愿的原则,在不改变农民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推广“土地有偿流转、业主规模经营”、“土地量化入股,集体统一经营”、“龙头企业带动,村企合作经营”、“土地量化入股,农民与专业合作社入股经营”等多种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模式,先后在安定、栾家坪、李家岔、热寺湾等乡镇推行土地流转,转活的土地实现了“大泥碗里盛金果”,为当地农业增收、农民致富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全县有16000亩土地通过流转流向了果园,对提高全县苹果标准化、产业化水平,发展现代农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县上以土地流转的办法抛砖引玉,引导有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的苹果技术人员和农民承包果园,集中连片,规模经营,让周围农民看到经营果园增收的美好前景,从而带动了更多的农民承包经营果园。

靠科技上档次 向管理要效益

    产业要发展,技术是关键。子长县委、县政府的决策者综观国内外果业市场的发展前景,深刻地认识到: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凭借质量和技术两条腿走路,在提升优果生产上下功夫。为此,县上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果树研究所为技术依托,常年聘请果树专家作为技术指导,为全县培训了大量的县乡业务技术骨干,有500多名果农达到了农民技术员水平,克服了生产中遇到的大量技术难题。以县果业开发中心技术人员为主力,配合乡村技术人员,广泛推广苹果管理四大关键技术,严格规范树盘覆膜、改土施肥、抹芽除萌、合理间作、灭鼠防虫、整形修剪等关键技术。建立了“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有协会户示范”的服务推广体系和“示范园、示范基地、示范村、示范户”齐全的科技示范体系,一手抓示范带动,一手抓培训指导,每年举办不同类型苹果技术培训班25余期,培训果农3000人次。按照《延安市苹果标准化示范园标准》,实行领导带片、技术员包村责任制,狠抓15个3070亩山地苹果标准化示范园建设工作。大量的技术人员和完善的服务体系,为全县发展山地苹果产业提供了技术力量和服务保障。
    “苹果四大关键技术就是好,让我的果树上长出‘金元宝’。”说这番话的李海军是庙湾沟村的苹果专业户。老李从1992年开始种植果树,一直靠传统方法来管理,遇上大年收入还可以,要是遇上小年,一家人只能保证吃喝拉撒。县上推广苹果四大关键技术,老李第一个跟着县果业开发中心的技术员在自己的果树上“做文章”。2008年,老李的苹果产量翻了一番,而且从此没有了大小年,产量一年比一年高。村民们看到老李的苹果效益好,纷纷开始接受科学管理。
    高起点建园,是子长县高标准推进山地苹果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在今年秋季新建果园中,该县在园地选择上坚持“近村、近路、选好地”的原则,基本上都是背风向阳、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坡度小于15度的山地或基本农田地。新栽果园做到高标准设计,高质量起步,高规格验收,采取统一规划、统一要求、统一实施的办法,推行标准化栽植,一个大坑一筐粪,一棵壮苗一桶水,一块覆膜一个袋。对达不到质量要求的不准栽苗,全部返工,确保栽一棵、活一棵,栽一片、成一园,成一园、富一户。
    事实上,除了加强技术指导和严格标准外,为了破除山区自然条件对发展果品产业的制约,子长县在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上也做了很多工作。果园水利设施建设中,对川台地水源较近的果园建立高抽站解决灌水,山地果园修建集雨窖,有条件的果园建立滴灌、渗灌设施。在东西秀延川建立病虫测报点和防雹网络,对经常受雹灾的区域推广防雹网,架设防雹网1300亩。每年新建以土窑洞加机械通风库为主的贮藏库100座,使每年贮量增加3000吨,已建成各种果品贮藏库750座。加强果园生产道路建设,5年累计开通生产道路130余公里。去年由省上批复的子长县福林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目前已新建集雨窖灌15口,安装防雹网80亩,维修园区生产道路6公里,安装杀虫灯100台,诱虫板3500张,新建土窑洞果库30座。
    变化看在眼里,农民乐在心里。果农王张虎作为山地苹果产业的受益者之一,他在自己的果园里给如数家珍地给记者算了一账:“政府为我的果园进行大改形修剪后,改善了通风透光条件,提高了果品质量,优果率由原来的65%提高到78%,苹果的产量明显提高了,经济效益也提高了,现在亩均纯收入至少都在1万元以上。我们家里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光景越过越红火,好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凭心而论,这一切都是县、乡领导关心支持我们发展苹果产业的结果。”
    高技术、高标准、规范化的果园建设和管理,再加上精细化的经营服务,把自然优势和科技含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有效破解了制约子长山地苹果发展一系列因素,为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不仅让子长越来越多的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给他们带来了新生活的曙光,而且保证了退耕还林能真正退得下,还得上,不反弹,使山区农村经济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近年来,该县苹果曾荣获杨凌农高会“后稷金像奖”、省优质农产品奖和中国农业博览会银奖等奖项。2012年,经过省上组织的有关专家综合考评,认定子长县为“陕西省优质苹果基地县”。
    “我们要抢抓国内外苹果市场强劲需求机遇,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突出引导、扶持、服务,着力培育‘一村一品’典型,推进苹果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到2015年,重点在栾家坪、安定、李家岔、石家湾、寺湾、南沟岔等乡镇新建山地苹果10万亩,使全县山地苹果总面积稳定在20万亩以上,农民人均水果面积达到1.5亩以上,苹果总产量达到8万吨,实现产值1.5亿元,农民人均果业纯收入达到2500元以上。”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白延东自信地说。
    子长,正在奋力向“果业富民”的目标冲刺!不久,全县那一块块贫瘠的山地里,必将栽满绿色与希望!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中共子长县委宣传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陕ICP备11005954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