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子长通讯 PDF版
新闻检索
往期回顾
您现在的位置:第172期 -> 4 -> 新闻内容
嫦娥三号探月全记录:从“梦想起飞”到“精彩互拍”
新闻作者:本报讯  发布时间:2014-01-2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月亮城”西昌起飞到软着陆月球完成精彩互拍,嫦娥三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让我们共同回顾“嫦娥”一路走来的精彩镜头,感受中国探索未知空间的智慧与勇气。
    梦想起飞
    时间:12月2日1时30分
    地点: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镜头:西昌是夜无月,繁星满天。中国目前推力最大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托举着嫦娥三号直冲云霄,火红烈焰划破夜空,在天幕上形成一道明亮光带。
    这是人类第130次探月之旅。嫦娥三号由着陆器和被称为“玉兔”的月球车组成,总重约3.8吨。在夜幕中飞行19分钟后,火箭把嫦娥三号送入近地点高度21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6.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与嫦娥一号长达7天的太空跋涉相比,这次的旅程走得轻快许多。
    解读:(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姜杰)本次发射具有多窗口、窄窗口的特点,把嫦娥三号直接送入地月转移轨道,入轨精度比嫦娥二号提高了3倍多。
    太空刹车
    时间:12月6日17时53分
    地点:距月面约100公里的环月轨道
    镜头:17时47分,北京飞控中心发出指令,嫦娥三号探测器器载变推力发动机成功点火,这是目前我国空间推力范围最大的“大力士”。
    361秒钟后,嫦娥三号顺利进入距月面平均高度约100公里的环月轨道,真正成为一颗月球卫星。为了能在月晨时刻准确降落虹湾区,嫦娥三号还要绕月飞行8天。
    解读:(探测器系统专家吴学英)近月制动是一次关键的轨道控制,难在精准:轨道要测得准,控制参数要计算得准,探测器也要执行得准。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嫦娥三号无法被月球捕获,不是飞离了月球,就是一头撞上月球。
    完美着陆
    时间:12月14日21时11分
    地点:距地球约38万公里的月球表面
    镜头:变推力发动机再次开机,以每秒1.7公里速度环月飞行的嫦娥三号从距月面15公里处实施动力下降。距月面约100米时,嫦娥三号暂停脚步,用三维成像敏感器对着陆区进行精障碍检测,选择最安全的着陆点。
    21时11分,发动机关机,嫦娥三号依靠自身重力下落。着陆腿稳稳地“站”上月面,嫦娥三号成功着陆。这是我国探测器首次登上地外天体,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月面软着陆的国家。
    解读:(探月工程高级顾问欧阳自远)落月是整个任务最关键阶段,新研制设备性能是否可靠、月面未知地形是否满足着陆要求,都带来了风险。为规避风险,科研人员攻克了着陆的自主导航控制、着陆推进和着陆缓冲等关键技术。
    中国印记
    时间:15日4时35分
    地点:月球虹湾地区
    镜头:凌晨3时的北京夜色寂静,而38万公里以外的月球还是沐浴着阳光的上午。慢慢地、稳稳地,“玉兔”开始向转移机构移动。近一小时的谨慎“摸索”后,“玉兔”已站立在转移机构前端。
    4时06分,托举着“玉兔”的两条“扶梯”轻触月面,在着陆器与月球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玉兔”随后沿斜梯款步而下。4时35分,“玉兔”踏上月球,车轮在月面印出两道深深痕迹。这是中国探测器留在地外天体上的第一串“脚印”。
    解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嫦娥三号是中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需要突破月面软着陆、两器分离、月地间遥操作、月面生存、测控通信和地面试验验证等多重难关。在实现软着陆之后,月球车成功分离是开展后续工作的第一步。
    精彩互拍
    时间:15日23时许
    地点:月球虹湾地区
    镜头:在虹湾地区布满砾石和尘埃的灰黑色月面上,着陆器被阳光照得一片金色,月球车“胸前”的五星红旗鲜艳夺目——着陆器和月球车用各自携带的相机互相拍照,照片数据完整、图像清晰。
国旗展现在屏幕上的那一刻,北京飞控中心掌声骤起。这是五星红旗在地外天体上的第一次“留影”。中国探月工程总指挥马兴瑞随后宣布,嫦娥三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解读:(探月工程新闻发言人裴照宇)“两器”成功互拍意味着它们携带的载荷顺利工作,这次任务“实现软着陆、开展就位探测和巡视勘查”的目标已经实现。在接下来的三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月球车和着陆器还将开展更多科学探测。
    自主唤醒
    时间:12日8时许
    地点:月球虹湾地区
    镜头:月球车饱饱睡了登月后的第一觉后。太阳从月球东边冉冉升起,阳光照射在月球车太阳翼的电池片上,产生电流。月球车上综合电子等设备陆续加电。到一定值,接通开关。测控线路传输信号到地面,告诉地面科研人员“兔子”醒了。
    1月12日8时21分,嫦娥三号着陆器自主唤醒,此前,“玉兔号”已于11日5时09分自主唤醒。这标志我国成功突破了探测器月夜生存技术。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中共子长县委宣传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陕ICP备11005954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