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会址

毛泽东旧居(东征前)

毛泽东旧居(东征后)
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会址
瓦窑堡会议旧址位于城内下河滩,院落座西向东,一排五孔砖砌窑洞,窑洞深八米,宽三米,高四米。窑前有月台,宽三米,高一米,中间筑五级台阶。院子南北长十八米,东西宽九米,筑有砖砌围墙,南墙正中有大门。整个旧址占地面积为四百四十一平方米。北起第三孔窑洞是政治局会议室,第二孔为张闻天总书记的办公室,其它为工作人员住室。
瓦窑堡会议,不仅明确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而且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我党统一战线工作提供了理论根据,指明了发展方向。
毛泽东旧居
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于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十三日来到瓦窑堡,当时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等要职的毛泽东就住在瓦窑堡城内中山大街南段西侧的院落里。该旧居座西向东,一进两院,大门面临中山街道,大门洞进深八米,宽三米,高四米。前院一排四孔砖窑洞,三孔住中央机关,一孔为通向后院的过洞。院子东西长十八米,西北宽十米。后院一排四孔砖窑洞,窑洞深八米,宽三米,高三点八米,门前有月台,中间筑三级台阶。院子东西长十八米,南北宽十五米,院内月台下掘有防空洞。整个旧居占地面积为一千二百平方米。后院南起第一孔窑洞是毛泽东的寝室兼办公室,第二孔窑洞为会客室,其余两孔为工作人员的住室。
毛泽东就在陈设这样简陋的窑洞里,写下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不朽著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和气壮山河的《清平乐-六盘山》词。据长征时毛主席的警卫员陈昌奉同志回忆,在过六盘山时,主席坐在山腰口中念念有词,“天高云淡……这里是个好地方……”已经打好了腹稿。毛主席到达瓦窑堡之后,一九三五年十二月的一天,闭门未出,挥笔书成《清平乐•六盘山》词一首。一九六四年宁夏的同志让主席题词,主席随即书写了《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毛泽东还有一处旧居,在瓦窑堡城内前河滩二道街内。院落座西向东,一排五孔砖窑洞。窑前有月台,月台中段筑三级台阶。院子南北长十六米,东西宽十二米,筑有砖围墙,南墙中段有大门洞,整个旧居占地面积六百平方米。北起第二孔窑洞内设有地下防空洞,为毛泽东的办公窒,第三孔窑洞为会客室兼寝室。
毛泽东于一九三六年二月,率领红军进行东征,五月东征胜利回师,二十一日返回瓦窑堡,就住在这里。由这里迁往保安(即今志丹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