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子长通讯 PDF版
新闻检索
往期回顾
您现在的位置:第177期 -> 3 -> 新闻内容
钟山石窟
新闻作者:本报讯  发布时间:2014-04-30  放大 缩小 默认
   




 
     钟山石窟又名万佛岩、万佛洞、普济院、大普济禅寺,位于陕西省子长县城西15公里处的钟山南麓,始建于晋太和年间(公元366—370),历经唐、宋、金、元、明、清等千余年凿建而成,整个石窟依山而建,坐北向南,东接清风明月戏楼,南临秀延河水,西眺安定故城,为中国丝绸之路北线必经之道。被称为“第二个敦煌”,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钟山石窟为典型的纵轴式布局佛寺,现开掘石窟五个,以中窟三号窟保存最为完整为主窟。走进主窟,三尊释迦牟尼的佛像赫然展现在眼前,称之为“三世佛”。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三尊释迦牟尼坐的莲花台是不同的:一个坐台没有莲花,一个是还未开放的莲花台,而最后一个的是盛开的莲花台,代表着过去、现在、未来。每尊佛像左右分别侍立着大弟子迦叶与二弟子阿难。石窟内大多数作品以佛教故事为主。到了明代万历年间,又在主窟的外壁上,精雕了道教老子及关帝的造像。清代儒教盛行,又将孔子的造像补雕其上,历史上称为三教圣人,是我国历史上佛、道、儒三教合一的产物,从而使这一珍贵的艺术宝库更加丰富完整。石窟墙壁上呈现着千姿百态的罗汉、婀娜多姿的菩萨,每一尊佛像都是留给后世的惊世之作。
钟山石窟规模宏伟、气势壮观,造型逼真、工艺精细,排列紧凑、场面富丽,像群泥金彩绘,历经千年不变,令人称绝。其丰富多彩的艺术,为研究我国历史、宗教史。雕塑、绘画、书法、服饰、图案、建筑及时代社会风尚等各个方面,提供了大量的文物资料。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之园中的又一奇葩。
    钟山石窟保护范围之内,还分布着许多古建筑,如宋代的山门、牌坊、明代的萧寺宫、清风明月戏楼、七级密檐式砖塔、九级松岩法师浮图塔等均保存完好,造型别具一格。


石宫寺

    又名万佛岩、万佛洞、普济院、大普济禅寺。位于子长县城西三十华里处的安定镇东北的钟山南麓。有大小石窟六个,背依钟山,故名钟山石窟。为古代佛教名刹。明嘉靖四年《重修万佛岩碑记》中记载:“万佛岩石洞,宋勒名普济院,治平四年(公元-o六七年),学佛人张行者偕石工王信辈之所凿焉。”可见,该石窟凿于宋治平四年,历经熙宁、元丰、元佑、靖康、金泰和、元至元、明洪武、成化、嘉靖、万历、清康熙、乾隆等代陆续补修,前后九百多年来迭毁迭兴,延续至今。
    石宫寺庙门前矗立着八米多高的石碑坊,造型雅致,图案精美,碑坊上书法笔力丰满,苍劲有力,为清乾隆戊申年(公元一七八八年)建造。其正面所载对联为:“开方便门,登欢喜地。”横额是:“鹫岭飞来”。
    牌坊背面所题对联为:“自唐自汉数千载相传胜境,为神为佛亿万年永固皇图。”横额为:“三教圣人…‘汾川胜境’”。
    (据《延绥览胜》载:“丹洲故城在宜川县东北二十九里,魏大统三年置汾洲。”清人误将丹头作丹洲,故将秀延川称“汾川”)。
    牌坊后便是寺院山门,为巨形块石所砌之拱形石门洞,门楣上刻“石宫寺”三字,从门洞至主窟约百米皆为空地。据《安定县志•重修石宫寺碑记》中载:“这里原修有中殿、十王殿、明王殿、金刚殿、万佛楼、钟鼓楼、三宫楼、观音阁及禅室等,雕梁画栋,十分壮观,可惜皆毁于兵燹,成为一片废墟。”一九八一年以来,在省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拨款资助,经几次维修,将窟前回廊按原貌补修,并修复了围墙、道路、台阶,增修了三间管理人员住房。一九八四年,由子长县政府集资十一万元,修建石宫寺桥一座,使游人再不受涉水之苦,参观者云集,盛况空前。
    石窟正殿,共穿三洞,每洞高3.5米,宽2.6米,中门洞楣上书:“万佛岩”三个大篆字。旁凿千手观音、老子、关帝等浮雕,体现了明清时期“三教合一”的指导思想。
    门洞东壁有华严三圣及二弟子造象,有骑狮的文殊菩萨和提兰供养人造像。西壁是骑白象的普贤菩萨造像。这些在前人题记上改凿出的造像,说明它们都是在主窟凿成之后后代人加凿上去的。
    进入大殿,见万佛罗列,八柱挺立,石窟呈长方形平顶石室,其东西长16.4米,南北深9.5米,宽5.5米。窟内正中有一坛基,长11米,宽5米,高1.4米,上有三组大型立体石雕像,共十四尊,坛基前有乘青狮的文殊菩萨和骑白象的普贤菩萨。
    石窟主佛像群为释迦佛和他的弟子及胁侍菩萨,共分为三组,即佛的现在、过去、未来,总称为“三世佛。”其正中的一组释迦佛通高3. 54米,结跏趺座于束腰形仰莲须弥座上,左手附膝,右臂上屈作手印,身著敷搭双肩袈裟外衣,袒胸赤足,下着大裙,螺髻大耳,眼微下视,一副和善而庄严的面貌,使人望而生畏。须弥座下凿有一对托重力士,胸肌突起,充满雄健气势,以示承托须弥山的壮力。还凿有一只护法狮子,用后爪搔颈的神态,真是活龙活现。这些细节的刻画,确有匠心独到之处,表现了宋代雕刻艺术的高度发展。
    释迦佛左右,分别侍立着弟子迦叶、阿难,脚踏宝座,佛像通高2.5米。迦叶双手合十,瘦骨鳞鳞,面部棱角分明,前胸肋骨突起,显示出历尽艰辛的苦行僧生涯,是一典型的少数民族人物形象。阿难则双手合十,作祈祷状,相貌俊秀,态度温顺,是一位活泼开朗,聪明机智的小和尚形象。
    其他左右两组佛像,也均是一佛二弟子,和前基本雷同。他们中有的高眉骨,深眼睛,高鼻梁,有的则面部丰满俊秀,棱角清晰,颇具边陲地带汉蕃杂居的地方特征。
    坛基东西两端各立一尊胁侍菩萨,身段苗条,曲线优美,衣裙线条流畅。胁侍菩萨手擎莲花,脚登莲台,像通高2.3米。高发髻,头戴花蔓冠,身披缨络宝串,长裙曳地,面上含睇若笑,风度翩翩,是一典型的汉族美女形象。
    坛基上,还有三尊观音菩萨像,其中一尊立像高1.2米,两尊座像,盘膝坐于仰莲须弥座上,通高1 62米,都是头戴宝冠,身披缨络宝串,宽颈圈,袒胸赤足,下著长裙,彩带飘舞,刻工十分精细。这三尊石雕像,由于西边偏殿倒塌而搬进正殿寄放的,从造像的风格来看,与前者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在坛基上,分前后两排,挺立八根接地连顶的方形石柱,石柱直径一米,高四米,系造窟时特意留下的。石柱四周和石窟四壁刻满了密密麻麻数千尊小千佛和造像龛,其中穿插有佛说法像和佛家经传故事。前边四根大柱上还分别雕有一米高的自在观音、文珠、普贤造像龛,东边两根石柱左侧,雕有两组供养菩萨。石窟前壁顶端有三尊不同形态的自在观音,做游戏座,悠闲自在。底部雕出高约0 70米的十六罗汉,有的合目诵经,有的扬眉瞬目,或愁云楚楚,或畅怀大笑,形象各不相同。据说石宫寺附近的群众按自己的年龄,分男左女右数十六罗汉,数到开怀大笑或形象很好的罗汉,认为自己年内运气好,万事如意,数到愁云满面,形象不好的罗汉,便认为今年的运气不佳,事事不如意,甚至要倒霉。
    石窟的东西两壁,各刻有造像龛,大小不一,有自在观音,药师佛,两旁侍立着迦叶、阿难二弟子,龛高2.5米,宽2 4米。龛右方刻有佛祖涅槃图(佛家经传故事):释迦佛圆寂了,仰卧床榻,头顶升起一朵彩云,佛祖端坐云头,表示升天了。床头一比丘手扶佛祖低头哀悼,床下一比丘斜倒在地,状似悲痛至极,十大弟子,或悲泣号哭,或寂然禅思,其状各异,将佛祖涅槃时诸弟子悲痛的情形描绘得有声有色,真令人叹绝。
    石窟后壁由于风化,迷漫不清,从残迹看也都是佛教经传故事。
    三尊主佛像头上窟顶,各凿有复斗形藻井,绘唐草图案。窟内雕像,全部妆彩,尤以主佛像彩绘最精,在强光照耀下,满室金碧辉煌。
    在主窟东西两侧,各有几个较小石窟。东一、二号窟,经整理修复后,有一些保存完好的石雕,除小千佛外,还有护法天王及太子出家等佛传故事,从造像的风格看,仍是宋代石雕,值得重视和保护。
    西一、二、三号石窟,风化破坏比较严重,只留西一号窟门楣上刻有石甫先生书“洞天福地”四个楷书大字,长四米,高一米,字迹粗犷自然,苍劲有力,是书法艺术的珍贵遗产。
    钟山石窟丰富多彩的艺术,为研究我国历史、宗教史、雕塑、绘画、书法、服饰、图案、建筑及时代社会风尚等各个方面,提供了大量的文物资料。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之园中的又一奇葩。
    首先,就其造型来看,它继承了唐代造像丰满圆润的写实之风,更加富有生活气息。其刀法细腻,比例准确,造型比唐代的作品更多样化,世俗化,并着重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
    其次,从构图上讲,也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在一个一百六十平方米的石窟里,雕刻上万尊佛像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排列紧凑、协调、有序不乱,场面宏大富丽而壮观,万佛形象各异,无一雷同,实乃神斧鬼凿、巧夺天工之作。
    再次,从当时全国的形势来看,石窟艺术和造窟运动到宋代已日趋衰落,但在陕北却不相同.不仅没有衰落,反而大有崛起之势。延安地区的九十多处大小石窟,绝大多数是宋代所造,这就填补了我国北宋时代石窟艺术的空白。因此,国务院于一九八八年元月十三日将子长县钟山石窟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几次拨款进行了维修,面貌焕然一新,红墙绿瓦延伸秀延河畔,一桥南北飞架,河沟变通途。沿台阶而上,可尽观其妙。
    古人曾题诗赞日:
    石室何年凿?庄严宝相崇。
    王丁开法界,万象夺天工。
    梵宇慈云护,昙花慧日融。
    楼空题句在,如见兜罗宫。
    明代御史胡文璧游石宫寺时题诗赞之日:
    万佛岩头访旧宫,洞天深处碧玲珑。
    山坡积雨苔纹绿,塞地先秋霜叶红。
    风景一时从笔遗,文章几个被纱笼。
    缁衣老衲知迎客,竹荫禅房曲径通。
    石窟内外,碑碣题记甚多,除重修碑记八通外,还有人咏叹诗词近百首。



 

萧寺宫

    萧寺宫位于石宫寺八十米处的钟山南麓,因其规模较石宫寺小,俗称为“小寺宫。”
    据清道光八年《重修萧寺碑记》记载:“释子妙真自石宫寺移住此寺,数次募修,始成此规模。时乾隆八年(公元一七四三年)也。到嘉庆五年(公元一八00年),僧法琮又重修其东殿两庑。嘉庆二十一年(公元一八一六年)及道光八年(公元一八二八年)均有修葺。”
    萧寺宫内原有正殿、中殿及山门三间,侧有钟楼、鼓楼各一间,并有禅室两孔,茶亭一院,今除正殿、中殿尚保留外,其余皆倒塌。
    现保留的正殿上有清代石雕像三尊。其正中为结跏跌坐作说法像的释迦佛,佛像通高为2.4米,佛两侧侍立着文殊、普贤菩萨。左侧的文殊菩萨手持玉如意,右侧的普贤菩萨手持经卷而立,两佛像通高为2.1米。中殿则是十尊小石雕像,为十殿阎君神象。其壁上画满了壁画,唯有“四大天王”画像,或舞伞盖,或挥琵琶,或怒目仗剑,或宝塔映辉,大有欲呼能下之势。中殿正中坛基上塑有药师佛泥坐像,致残后已经修复。寺内现有石匾一方,上书“慈航”二字,山门内有石碑三通,为重修碑记。
    萧寺宫因与石宫寺毗邻,亦划归钟山石窟保护范围之内,省文物局已拨款进行了初步维修,可供游人观赏。

石宫寺砖塔

    石宫寺砖塔,矗立于正殿顶上,塔为六边形五级宝塔。塔内壁嵌康熙四年(公元一六六五年)重修宝塔之石碣一方,原为七级砖塔,后经明嘉靖年重修后改建为五级砖塔,塔上有石刻须弥座,通高十三米。
    明嘉靖四年《增建万佛岩塔记》中载:“安定在秦汉时为塞北沙漠地,宋为堡,后升为县。其城东一里许,志曰钟山,耸秀为口胜之第一名景也。寺名万佛岩,有宋治平四年,僧行者偕石工匠王信辈,依山相地,凿石为万佛森列,八柱挺立,盖得与天地相为终穷者也。金元时,名宦骚人,游观驻骅,登临吟记,镌刻可考矣。
    我朝设僧会司于西北隅,使按缁削发之徒有所隶焉。洞前有楼殿、迥廊、三门、石阁,皆修茸丽。主持凝会谓:有寺则有塔,浮屠氏之法像也,是寺不可无塔以壮美乎!于是茹嘉食之精诚,倾衣钵之余,羡陶砖,代鼎石,建佛塔于洞之上。工之巧者,必至材之良者必备赭而霞,其用心可谓至矣!肇工于嘉靖癸未七月落成(嘉靖二年,即公元一五二三年)。”
    可见此塔始建于明代,后维修于清代。
    一九八二年,将此塔划归石宫寺保护范围内,一九八六年,为绿化钟山,经子长县政府与县政协及安定镇、安定村委会、县文物管理所在石宫寺开会协商决定:将宝塔四周二亩土地划入保护范围内,并由县林业局作出绿化规划,广植松柏花木,以为钟山石窟增添秀色。

惠善和尚浮屠塔

    惠善和尚浮屠塔,位于石宫寺西四百米处的姬家庄。塔为六边形空心石塔,五级,高九米,底围十米二。其塔造型古朴,清雅别致,六边共嵌石刻八方,石碣一方。石碣上题记依稀可辨。曰“宋祖之图”、“惠善和尚墓”、“浮屠”“明洪式二十五年”等题记。由此可见,明代维修此塔时,宋代已有惠善和尚之墓了。
    从塔上所嵌之石刻来看,有自在观音、一佛二弟子,有小和尚半开门露半脸窥视之图,都是典型的宋代石刻风格,明初为其重修塔时,将原墓中之宋代石刻也嵌予塔上,故成现状。
    此塔于一九八二年划入石宫寺保护范围,并由省文物局,拨款进行了维修,已可供游人观赏。



松岩大禅师浮屠塔

    松岩禅师浮屠塔,位于石宫寺东二百五十米处,塔高三米三,由八块巨形石刻组成。除顶部残缺外,每块石刻  即是一层,现从下而上分层叙述之:
    第一层为六边形巨石,刻有图案花卉,周长五米六。
    第二层为六边形,有石刻花卉,周长四米一。
    第三层为圆形石鼓,周长二米四二。
    第四层为六边形,石刻花卉图案,周长三米五。
    第五层为六边形石幢,周长两米。上刻“松岩大禅师塔记”,主要记载松岩为重修萧寺宫“克承其志,劝募四方,成功于一旦”的事迹,造塔时间为“道光二十八年(公元一八四九年)岁次戍申榴月吉旦立。徒方演、方乘,徒孙岸提、岸拯立。”
    第六层为六角密檐式装饰,周长三米三。
    第七层为六边形石幢,共刻五言诗和七绝五首,每个边一首,都是颂扬松岩修庙之功德。
    第八层为六边形石刻,各边分别雕刻塔名、取经之唐僧、孙行者、猪八戒、沙僧和白马。
    塔顶已破损致残。
    此塔于一九八二年划入石宫寺保护范围内。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中共子长县委宣传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陕ICP备11005954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