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黄志武)农民,顾名思义,务农为生。十年前,史家畔乡的老百姓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亩地,两头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家人的生活被牢牢绑在了几亩地上,虽说能吃饱肚子,但收入却成了大问题;而今,农民依然是农民,生活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史家畔乡的老百姓笑道:自从搞土地流转后,咱不仅是“坐地收租”的农民,还是拿着工资的农民,不仅收入增长了,而且不用像以前那样为几亩土地操劳,是政府的土地流转政策,“转”出了大家的幸福生活。
“土地流转是一盘好棋……”在史家畔乡现代农业示范园区,61岁的芦玉海老人笑呵呵地说着。“以前总是想不通,觉得农民不能离开土地,但现在想通了,不能让孩子们和我们一样一辈子都熬在几亩地里。”芦玉海告诉记者,这两年,村里搞土地流转,干部轮流上门解说,年轻人都觉得挺好,但自己总觉得不大放心:农民咋能不种地?咋能离开土地这个“命根子”。在现代农业示范园打工的闫家坪村民王琴说,先入股的邻居当年不仅拿到了租金,有的村民还进了现代农业示范园打工,一年下来收入翻了几番。
一本收入账 晒出甜蜜事
农民是最直爽的,他们的账本也是最实在的,土地流转能带来什么?52岁的马家坪村民马润平老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种一茬玉米大概每亩能产1000斤,按每斤一块钱算,一亩就是1000元。”马润平说,“但这些还要扣除成本,种子、化肥、劳力……算下来,一亩田也就挣了不到多少钱。”
“土地流转后,收入就高了。”马润平说,自己把村上零星的土地通过政府这个“媒人”流转回来三亩多地, 2012年秋天新建2个大棚,每年收入近十万元,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
马润平笑眯眯地盘算着,今后的日子不用愁了。
“没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就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城乡一体化,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要将大多数农民从田地中解放出来。”提起土地流转,吴海斌信心满怀,他告诉记者,以前农民种田都是一家一户“小本买卖”,效率低还耗人力,而实行土地流转后,还可以腾出手来进城务工,或者在自有土地上发展起来的企业、合作社打工,收入由单一种田变成全面开花。
一个好举措 亮出公平秤
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大势所趋,但由于各地操作方法不同,也引发了一些老百姓的质疑,史家畔乡如何解决这个难题?
“要让老百姓支持,关键是要给农民一个合格公道的价格。”在史家畔乡,提起土地流转,村民几乎全部竖起大拇指。对此,史家畔乡乡长吴海斌道出了其中秘密:公道!
政府为了最大限度调动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实时提高土地流转指导价格,尽量增加农民土地流转收益,将川地的流转价格定在800到1000元。政府当好“媒人”,一方面引导有地农民以指导价流转,另一方面让想发展产业的对象适当提高土地流转价格,对于中间差价政府通过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奖励给产业发展对象。2013年李家沟川地的转租价格为每亩每年1000元,大棚户以每年每亩600元的价格租用土地,双方僵持不下,乡政府将中间差价奖励给大棚户,促成了土地流转,使农民在流转的土地上建起了大棚。
一个大转变,减少后遗症
史家畔乡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注重政府职能转变,政府在发展产业中由主导变引导,由包揽变服务。所有的产业都是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起来的,农民成为投资、建设、经营、管理的主体,变成产业发展的主角,政府在发展产业过程中充当配角,主要职能是搞好服务,做好“媒人”,提供技术,协调资金,完善产业区配套设施,有效地激发了农业生产的活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农民增收、业主增效的双赢,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路子越走越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