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子长通讯 PDF版
新闻检索
往期回顾
您现在的位置:第184期 -> 4 -> 新闻内容
盛夏三伏天 防暑是关键
新闻作者:王东东  发布时间:2014-08-12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讯(王东东)进入 7月后,就到了所谓的“三伏天”。三伏天是中国农历小暑与大暑之间的一段时间,它是一年中气温最高而且潮湿、闷热的日子。我们该如何度过三伏天?带着问题,记者采访了县中医院专家。
  研究表明,当环境气温达到 33℃时,人在安静的状态下就会出汗,但尚能保持产热与散热的平衡。如果此时还进行体力活动,则出汗量就会大增,而较高的空气湿度和较小的风速,又使汗液无法快速蒸发,人体散热出现困难,体温调节就受到限制,热量积蓄在体内,就有可能引发全身发热、头晕、口渴、恶心等中暑症状。许多人在三伏天会感到口干、咽痛、烧心等,在中医看来这其实是上“火”的表现。中医把头昏、咽喉肿痛等偏上部位的火热症状叫“上焦火”。上焦 (心肺部位 )有火,多表现为咽喉疼痛、口干、唇裂、目赤伴有干咳。小孩多表现为不肯吃饭,烦躁不安,甚至不愿喝水,口腔疼痛。因此,“下火”是夏日防暑的必备功课。
  县中医院专家建议,在“三伏天”,人们饮食要以清淡、易消化为主 ,同时可以适当服用适合自身体质的降火药物。如老人和小孩由于体虚,可服用药性缓和的“玄麦甘汤”,即玄参、麦冬、甘草;年轻体壮者可在此基础上,加服清热解毒的药,如板蓝根、山豆根等。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中共子长县委宣传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陕ICP备11005954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