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子长通讯 PDF版
新闻检索
往期回顾
您现在的位置:第185期 -> 3 -> 新闻内容
初识子长道情
新闻作者:齐建明 张鸿儒  发布时间:2014-08-28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齐建明 张鸿儒
  道情,本道教之乐,为道士所唱曲。唐代已有《九真》、《承天》等曲目,南宋开始有渔鼓简板伴奏,元人杂剧《岳阳楼》等剧均有道情插入。可见,元代已有道情流传民间。明清以来,流播甚广,有人以“道情”称谓。
  民间传说,子长道情是终南山道人传来的。
  流传子长境内最早的剧目,为《赞八洞神仙》、《湘子出家》、《刘全进北京》等剧目题材,都以宣传道教教义为主要内容。以其唱腔结构分析,道情的好些乐句、乐、段,与道教转道场道歌,如:《敬神上供》、《送鬼魂》等十分相似。但调式、调情完全一致。只是道歌节奏简单,便于坐唱罢了。道歌中的请神、送鬼、念咒、颂经等曲目,都与道情惊人的相似。
  由此,我们至少可以这样认为:道教音乐是道情音乐产生的最早,最直接的因素。
  子长道情从来源讲有西路道情和东路道情两种,西路道情是由甘肃、宁夏与上世纪三十年代传入县内的,东路道情是从山西经清涧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传入子长的。全县若以县城瓦窑堡为界,城内、城郊各村庄凡会道情者,便是两路都唱;西部地区主要唱西路道情,东部地区主要唱东路道情。但总体上还以西路道情为主要覆盖全县。
  西路道情亦称西凉调或老调(其实西凉调只是老调里的一个唱腔,即三道腔)。叫西凉调,主要可能是支热烈、奔放的东路道情在情绪上和流传地区上进行区别而称谓的。它曲调悠雅、节奏舒展、苦腔多;自由延长频繁,强弱位置交错,3/4、2/4、1/4等节拍时有出现,不断变化,旋律流畅自如,无拘无束;音域宽广,(十五至十六度)大跳多(十一度)多在高音区进行,常用C调(或B调)演唱,多用假声。不时呈现出山歌情趣。其调式原七声性微调式,常有作为音出现,地方风味浓郁;由于原音(2)下原音(1)的有力支持,使其调性十分明确,其曲调多从原音开始。
  东路道情即东路调,亦称“嗨嗨则腔”。顾名思义,是其“嗨嗨”之类的虑词、衬词、衬腔多。加上欢快的节奏,使整个情绪显得轻松、活泼、热烈、奔放。凋式多为五声性微调式,音域没有西凉调宽(十二度),大跳少,主要在中音区进行,常用G调(或F调)演唱,不用 声。它对主音特别强调,常以主音始终。除属音、下属音对调式进行支持外,上主音也起了一定作用。
  流传在子长境内的传统道情大剧主要有《十万金》、《湘子出家》、《牡丹亭》等20多本,传统小戏有《苏武牧羊》、《三回头》等20多本。多以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爱情故事等形式,赞美英雄至贤、鞭打残害忠良,宣扬尊老爱幼,斥责嫌贫爱富及劝邪归正和戏耍逗趣等对生活充满美好向往为主要的内容,有的虽带迷信色彩,但总体却富有一定的人生处世哲理。
  子长道情的词腔格律,以七言体上下句为主,十言体为辅。也有三、四、五、六言体播入。它们极互交替,混合出现,起承转合尤为明显。属七言体的唱腔有梅花调、太平调、一枝梅、平调等。其格调律节奏为2、2、3。
  如《毛红跳墙》:
  远照 南山 一朵云,
  富的 富来 穷的穷。
  穷在 街头 无人间,
  富在 深山 有人敬。
  十言体的格律节奏多为3、3、4。
  如《盘道》:
  李翠莲倒坐在柴门以外,
  我与他唐长老讲经说法。
  剧情变化多端,七言、十言根本不能满足需要,逐步形成了混合体词腔格律。如《湘子出家》中有“抢句子十字调”是七言和四言的结合:
  出了韩府抬头照,
  马上稳坐一老道。
  怀抱渔鼓,
  身穿道袍,
  平拿简板,
  头戴道帽,
  脚蹬草鞋,
  众姐妹,
  上前施礼问道号。
  还有六言体、七言体、三言体、四言体、五言体结合的。它们的结合,不分先后,完全根据剧情发展而定的。这种自由结合,对道情音乐的发展,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铺垫和推动作用。
  子长道情代表了子长人民的心声,是人民群众十分喜爱的文艺品种。它分曲艺、戏剧两种形式在县内流传。
  新调“曲艺形式”就是利用道情中的几个主要唱腔,演唱剧中某段。或由演员自奏自唱或有几个人伴奏,一个人或数人流唱,由于道情唱腔简单、通俗,所以这种形式流传甚广。农村中的中老年人多会唱几句道情,民间音乐爱好者学奏的第一个曲调,往往是从道情曲调开始的。
  有条件的村庄,有“道情班子”。这类非职业性的自乐班子,常常以“戏剧形式”演出。它虽不及晋剧、秦腔等剧种那样完整、系统,但同样有音乐、舞蹈、念白、动作、化装(脸谱、行头)场面等因素构成。其中音乐起着重要作用它比起上述“曲艺形式”秧歌、水船等在人物、情节、内容、形式、艺术等方面都更加美化和提高了。
  县内农村文艺活动的活跃,道情占很大的比例。诸庙会演出,是道情本戏的重要舞台,正月“闹红火”是道情小戏最盛行的时候。它除独立演出外,常常作为秧歌的“压台戏”。没有道情小戏“压台”,便认为是“没意思”。
  以上简况,可以清楚看出道情在子长境内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和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程度。
  到目前为止,子长道情的传承代表人是强家沟的强昌。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中共子长县委宣传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陕ICP备11005954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