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子长通讯 PDF版
新闻检索
往期回顾
您现在的位置:第193期 -> 3 -> 新闻内容
挥之不去的童年记忆
新闻作者:闫治秀  发布时间:2015-04-03  放大 缩小 默认
  闫治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瓦窑堡十字街上,满打满算,屈指可数的就十几家店铺。举目望去满是灰的街道、灰的房舍,灰的城墙。
  十字街上的店铺,当时有名的是闫保忠的副食烟酒瓜果铺,南全娃父子糖醋店,侯四娃家木匠铺,张凤有、刘老二开的油旋、枣饼铺,侯登云、闫贵娃的猪肉、羊肉铺,和井换章合伙开的“三合馆”羊头肚馆。一声“喝油来羊杂碎”悠长的吆喝声,招揽来络绎不绝的顾客盈门。强鹏远的糊拨馆,闫昌厚的百杂货商店,惠玉英家、张孝惠家丝绸棉布店,中和堂、保和堂药铺……玲琅满目,不一而足。
  十字街道,石板铺就。脚板踩踏的高高低低,凹凸不平。只铺了热闹红火、繁华的多半条街。这便是十字西街、正街。直至南门口,后来向南修了陈家洼大桥,向西改造了后桥,水沟坪、桃树洼、枣林,成了煤矿、电厂、子长油矿的所在地。
  正街上,一街两行,店铺门前,一字儿排开的是瓦窑堡最有名的地方风味小吃。有闫四银的热豆腐煎饼,李大福的绿豆凉粉,任树树的手抓水粉,白广娃的碗饦,陈胎则的热蒸馍,刘廷茂的豆腐……
  老城壕里,十字街的东段,刘士曼的案糕,康三娃的煎饼,李玉年、李根娃的油大油旋,孙勤娃的油糕不贵贵,一毛钱一对对的软油糕尖,惠根娃的海带汤肉扁食。
  还有油果(麻花)火烧、灌肠、猪头肉、肉夹馍,美其名曰:“叫老虎吞儿子。”糖三角、糖隔搅、面糖、麻糖、粽子、果馅、干炉,还有黑红的桑葚、铁红的杜梨、李子、玉黄等等。这些舌尖上的美味小吃,至今想起也叫人垂涎欲滴、回味无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闫家的煎饼,在瓦窑堡是很有名气的。而且经久不衰、大名鼎鼎。常吃的顾客有时卖完了也吃不上两份煎饼,但煎饼凉汤也要喝上一碗。十冬腊月天,汤罐里的醋蒜芝麻凉汤冻成了冰渣渣,吃热豆腐煎饼、豆腐干煎饼,有时还卷上二两猪头肉,浇上酱豆、韭花、油泼辣子红油汤,咔嚓咔嚓也照吃不误。
  东段直至东城墙畔,后来修了新桥。向西劈开米粮山东城畔,加上沿河堤,成了环城路,直通西门坪,结束了到西门坪翻越鸦儿巷,上坡下洼的历史。向北与齐家湾坪新开辟的农民街,农贸市场连在了一块。成了瓦窑堡最繁华的商贸中心。
  当时,正是报名上学念书的时候,天真无邪的我们都是八九十来岁的碎脑娃娃。你叫上我,我叫上你,一搭里厮跟着到瓦窑堡下河滩,当时叫旧世堂的地方报了名、领了书、分了班。
  同学有河东的闫常长、过家楼的郭圪堆、惠髒,十字街的康和、李行行,药铺吴掌柜的二小子广远,郭银匠的二小子红娃,王铁匠的儿子巨才,张老红军的儿子九娃,卖案糕的儿子刘憨,卖煎饼闫老四的儿子李髒。
  我们的第一堂课是在下河滩田家院毛主席旧居五孔窑洞月台上,由高岭上的。羊、大羊、小羊。那悠扬清脆的郎朗晨读声,至今还在耳边萦绕回荡……
  每天上下学,我们三一群五一混走在熙攘的十字街闹市上,脚就挪不动了。垂涎欲滴的手里痒痒,馋嘴猫的我们总要驻足老半天,消费上一百元、二百元、五百元(也就是一分、二分、五分)才肯恋恋不舍地朝学校和自己家的方向走去,不然是不肯善罢甘休的。
  一年后,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我们又都到了十二岁的时候,大家又相跟上到十字街北段的代掌铺(理发馆)去剃头,剪马龙壳壳,也是平生第一次花钱理发。这以前,一直是在自个家里、家长用剃头刀剃,剃得人生疼。
  不是二月初一,也不是二月初三,刚好是二月二,不管等多久,非得在那天剃头,龙才能抬头。我被推剪推去了头上的锅圈圈、嘎扎毛,推成了小平头。理发馆大门上过年贴的红色对联,不读诗书朝天子,全凭手艺见君王,至今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十字街北段,米粮山的县人委、县委公安、法院、后来的城关粮站,都建立于此,对面是大操场和影剧院。再后来,顺着山势直到七楞山,修建了龙虎山庄、将军亭、凌云阁、凌霄宝殿、成了瓦窑堡风景圣地,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十字街的南端,全不长,至南河畔,和对岸的场禾峁、河东遥遥相望。后来修了南河大桥,把两地连在了一起。南段东边,一段老城墙,两家姓闫的住户。后来修建成卜壳套房门面,成了节约食堂和公私合营老汉商店。
  西边,闫家、侯家、党家住户。往南直至下河滩、后河滩。卖豆腐、卖菜的就在于此,慢慢叫成了二道街。
  有时到夜晚,大概就是周末和重要节日,我们临近的几个同学,欢聚在一块,相跟上风风火火到瓦窑堡东城畔、财神庙看大戏。大殿成了戏台,吊着明晃晃、雪亮亮的汽灯(听说就只有王友一个人会耍玩),台下坐满了黑压压的一堆人。戏是县民教馆业余秦腔剧团,演出的“渡荒年”、“穷人恨”张羽煮海……
  当时,最有名的演员有:齐玉周、吴席林、南福应、王彦新、薛国凡、赵文忠、吉时合、肖万胜、孙侯成……后来,这些人成了县剧团的骨干。
  戏台底下,小东门和向西近在咫尺的大东门(朝阳门)是出进瓦窑堡清早担水的必经要道,二三年后,在过家楼与齐家湾下坪叫花园坪的县河两岸修建了子长县有史以来第一座宽展平坦的三孔桥洞的青石栏杆大桥。40余年后,暴雨漫城,遭遇特大山洪毁于一旦。灾后重建,修成二十余米宽的水泥大桥。桥东头修了双层六角休闲凉亭。
  改革开放后,直到张家沟坪修建成了,热闹纷繁的石窑坪商业小区。和毗邻的瓦窑堡文化休闲长廊,长廊上的别具一格的斜拉桥、张家沟连接九沟台的秀延河的双向大桥、瓦窑堡大桥南端文章庙山的安定宝塔、胡瑗祠堂、连同龙虎山庄直至七楞山诸多景点成了人们观光旅游、茶余饭后、游山玩水的好去处……
  每年到夏天,每逢星期天,我们一群又都集中到一块到县河里“打澡起”,痛痛快快整整折腾玩耍、打闹老半天。永远也忘不了嬉戏的童年。
  日月流转,时间飞逝。闯荡社会、拼搏人生。弹指一挥间、悠悠岁月,几十年过去了。岁月不饶人,人老了,都到了古稀之年,就爱回忆那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时光无法更改那童时的温馨与美好。
  那时的很多陈年往事,上学念书、儿时的玩耍、打闹、嬉戏,那铭刻于心的激情岁月总在脑海回旋、闪现,挥之不去……
  记忆中的许多小学老同学已经作古,去了另一个世界,埋入了绵绵的黄土地下,走进了永恒。但那时的记忆,就向家乡瓦窑堡自家酿造的酒谷米稠酒一样浓冽。喝过后,舌头舔一舔嘴唇,仍甜丝丝的、甘香、醇美回味悠长、历久弥香。与其说是酒、毋宁说是地地道道的“瓦窑堡可乐”,味道芳香醇美。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中共子长县委宣传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陕ICP备11005954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