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子长通讯 PDF版
新闻检索
往期回顾
您现在的位置:第281期 -> 4 -> 新闻内容
改革开放40年 子长县经济社会长足发展
新闻作者:中共子长县委通讯组  发布时间:2019-03-02  放大 缩小 默认
  
     


       改革开放40年来,在中省市的坚强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主动作为,全县经济社会长足发展,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子长县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实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县呈现出了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乡发展快速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改革开放40年来,子长县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0.2亿元,发展到2017年的102.09亿元,增长了510倍,年均增长 17.33%(按现价计算,下同),经济总量迅速扩张,1990年突破1亿元,1998年突破5亿元,2001年突破10亿元,2005年突破20亿元,2017年突破100亿元。1978年以来,经济总量由 1996万元到1亿元用了12年,从1亿元到5亿元用了 8年,从5亿元到10亿元用了 3年,从10亿元到20亿元用了4年,从20亿元到100亿元用了12年时间,经济总量呈现迅速扩张的态势。“九五”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子长县经济快速发展,“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长16.4%,“十一五”的前两年,GDP增长均在12.8%以上。人均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26元,增长到2017年的46302元,增长了367倍,年均增长16.35%。地方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37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5.01亿元,增长了1354倍,年均增长20.31%。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以来,子长县加快了结构调整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三次产业结构显现出农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提升的趋势。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14亿元,比1978年增加7.01亿元,年均增长10.82% ;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4.92亿元,比1978年增加64.87亿元,年均增长20.18% ;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0.03亿元,比1978年增加30.01亿元,年均增长20.63%。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65:25:10调整到2017年7.0:63.6:29.4,经济增长从主要由第一产业拉动,变成一、二、三产业共同拉动,主要由第二产业拉动,2017年,一、二、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为0.5%、84.6%、14.9%。
产业开发稳步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以来,子长县农村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发展。2017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88亿元,较1978年的0.16亿元增长了12.72亿元,年均增长11.91%。主导产业开发稳步实施,70年代农业产业以粮为纲,粮食播种面种占相当大的比重,最高的1978年,粮食播种面积为65.01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91.87%。八九十年代形成了以“薯、桑、果、烟”为主的四大主导产业,薯类生产一度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1995年被命名为全国首家“中国洋芋之乡”;1999年,薯类种植面积高达18.9万亩,是1978年的1.66倍,薯类产量最高的1999年为14万吨,是1978年的20倍。
生态环境建设进展顺利。1998年列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2000年列为全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示范县、全省苗木基地县。1999年至2017年,全县累计退耕还林(草)169.87万亩,与1998年相比,治理程度由10.05%增加到34.2%,林草覆盖率由6.16%增加到53%,生态环境总体上有了明显改善。在全市率先启动治沟造地项目,“子长模式”的治沟造地经验在全省推广。
生产能力迅速提升,工业经济持续发展
工业体系初步形成。1978年,全县共有全民和集体工业企业74家,工业总产值1127万元,主要是以副食品生产、农具加工及维修为主的轻工业,满足于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生产水平落后,产量较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放活和各项鼓励政策的出台,子长县工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现有煤炭、石油、电力、建材、农机等生产门类,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石油开发为主导的工业体系。2017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03.8亿元。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81亿元,年均增长13.32%。
工业园区效益凸显。2012年2月成立了子长县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围绕“稳油、扩煤、增气、兴电、促转化”的发展思路,规划建设“一区四园”,即煤炭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园、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园、天然气综合利用产业园和现代物流产业园,总规划面积2.06万亩,主要规划建设煤炭分质清洁利用、低阶煤多联产循环利用、热电联产、煤电外送、天然气净化、LNG、煤矸石和煤泥综合利用、铁路专用线、现代物流等项目。截至2017年,园区先后入驻企业14家,建成煤矸石综合利用、洁净型煤等项目9个。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子长县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1.14亿元,是1978年的8114倍,年均增长25.96%。1978年到“八五”末,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为18957万元,“九五”期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累计26557万元,年均增长55.7%。“十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249944万元,是“九五”的9.4倍,年均增长34.5%。“十一五”以来,投资更加活跃,2016和2017两年累计完成投资191.32亿元。通过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建成了一批关系子长县长远发展的交通、城市基础设施、水利、通信、能源、旅游等重点项目,基础设施条件和投资环境显著改善,制约子长经济发展的“瓶颈”得到缓解,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子长自1990年对旧县城进行大规模改造以来,进一步完善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相继开辟了长兴街、安定路、迎宾路、秀延街等商贸一条街和西门坪、兰水沟、刘家沟、冯家屯、石窑坪、龙虎山、二道街等小区,城区面积扩大到11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2000年前不足3万人增至如今的12万人。特别是近年来,子长县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子长撤县设市,建成延安北部副中心城市”的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力度,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品位明显提高,建成了缓解城区交通压力、拉大城市框架的环城公路,城市背街小巷由泥泞小路到“光趟”的水泥路面,照明由生产生活用电到“亮化”工程,供水由排队“挑水吃”到千家万户的自来水,此外,供热、供气、防洪等城市承载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特别在打造宜居城市方面,先后建成龙虎山风景区、瓦窑堡休闲长廊、水上景观、安定塔森林公园、红都广场、迎宾广场、成功寺绿地、粮库绿地等一大批游园、广场和绿地,人居环境更加优美。新农村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村居民住房条件显著改善。
交通网络发展迅速,出行通讯方便快捷
道路交通体系健全。改革开放初期,子长县道路交通事业落后,运输出行十分困难。1978年,全县境内有干支线公路200公里,载重汽车86辆,货运量5.5万吨,货物周转量879万吨公里。特别是近年来,子长道路建设工作坚持新建、扩建和改造并举的方针,统筹规划、建设,不断提高公路路网密度和通达度,先后对205省道二级路、子安公路、子靖公路、子横公路的省级公路进行了改造,8镇1个街道办全部通上柏油路,公路等级迈上新台阶。目前,全县已建成各类公路1342公里,其中二级公路60公里、三级公路205公里、四级公路1016公里、等外公路61公里,形成了以干线公路为中心的“三纵两横四环线”的公路骨架网。全县共有公交线路6条,城市公交车44辆,出租车公司3个,出租车220辆,开通干支客运线路35条,现有客运车辆113辆。建成二级长途汽车站1处,五级客运站13个,农村客运停靠点196个。惠及全县人民的西包铁路于2001年顺利开通。子长至清涧高速公路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即将结束子长境内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子长至姚店、子长至建华寺高速公路,210国道、210省道子长段项目均在有序推进。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不仅造福了27万人子长人民,而且给子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教育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医教水平不断提高
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发展。1996年,子长顺利通过“普六”验收;2002年,子长被授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县”称号;2009年,顺利通过省政府“双高普九”验收;2017年,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评估认定,进一步缩小了城乡差距,促进了教育均衡;2018年,我县通过省政府“双高双普”验收,真正实现了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总之,子长教育历经40年的发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办学水平、办学规模、师资队伍、基础设施、教育管理、教学质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上学难”到“有学上”“上好学”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15年教育基本免费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迈向均衡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幼儿园全面覆盖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性跨越。
卫生医疗水平不断提升。1978年,成立子长县人民医院,医院占地面积5284平方米,有房屋158间,建筑面积3055平方米,其中医疗用房2327平方米。共有职工87人,其中正式职工76人。改革开放后,子长卫生事业从人才、资金、政策上不断加大投入,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特别是从2008年医改以来,子长针对老百性“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积极探索推行了药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人事分配制度、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乡村一体化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举措,医疗条件显著改善,医疗技术明显提高,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切实提高,“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了医改实惠。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我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现了从夯实基础向提升质量、从重点突破向全面推进、从探索实践向形成制度框架的“三个转变”,改革成效初步显现,荣登2012年中国医改政府支持榜,“子长模式”的医改经验得到中省市充分肯定,全国、全省医改现场会在子长召开,成为全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样本”。公立医院改革项目荣获“第六届中国地方政府改革与创新奖”,子长县被省政府评为“一市十县”综合医改试点先进县,被国务院授予国家公立医院改革示范县和“全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真抓实干成效显著示范县”。县医院入选“国家重点扶持500家县级医院”,县中医院成为全市首家县级二甲中医医院。目前,全县共有医疗机构21个,其中公立医院2个,乡镇卫生院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民营医院3个,全部纳入了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全县设有住院床位933张,每千人有3.4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40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56人,每千人医师数2.1人,注册护士862人,每千人护士数3.2人。
群众收入显著提高,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居民人均收入逐年增加。改革开放以来,子长人民经历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向小康的巨大变化。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38元,2017年达到10635元,年平均增长15.54%。农民收入水平实现温饱有余,部分村民已实现小康。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221元,基本实现小康。在寻常百姓生活一天好于一天的同时,子长县高度关注贫困、弱势群体,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保障网络体系,城乡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并持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医疗救助标准。面对老龄人口逐年增多的形势,子长县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先后建成了以县城敬老院为中心,辐射东西南北的吴家寨则、安定、寺湾、宋家坪等区域性敬老院,共有养老床位1200张,达到了千名老人40张床位,远远超过了国家标准千名老人30张床位的标准。同时,老龄补贴享受年龄由原来的90周岁降低到70周岁,补助标准最高补贴从100元/人/月提高到600元/人/月。
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吃的方面主要由吃饱向吃好和吃的营养转变,食品消费占收入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穿的方面由穿暖向品质和穿出个性转变;住的方面,农村平房、楼房增多,住房面积增加、质量提高,而城镇居民更加青睐于单元式住宅;行的方面,由以前的步行、自行车,发展到摩托车、出租车,再到小轿车,特别是代步车、新能源车等,出行更加便利;用的方面,在农村,自行车、缝纫机、钟表和收音机等“老四大件”已成过去,电话、移动电话、电视机、摩托车等也进入了普通农民家庭。在城镇,电视机不断更新,从模拟到纯平再到背投,现在正逐渐被液晶、数字所取代,电脑、轿车也进入寻常百姓家。县城现有大型影院2家,2017年营业额为540万,观影人次11.8万人次。   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全县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前进的道路上依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偏低,综合实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农业基础脆弱,抗御灾害能力较差;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就业压力较大;人才短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任务仍然艰巨。展望未来,子长正处在追赶超越的机遇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各级干部群众必将锐意改革、埋头苦干,众志成城、奋发图强,努力开创新时代子长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共建一个富裕、幸福、美丽新子长,续写更加精彩壮丽的篇章!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中共子长县委宣传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陕ICP备11005954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