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军)一位“80后”小伙子,利用工作暇余,在6年多“挤”出的时间,坚持文学创作,先后出过《命根》《一地花儿》等作品集,并且多次获得国家及省市县各类活动、各种刊物的奖项。
“当别人工作下班的时候,是我文学‘上班’的时候”
他叫张亚宁,涧峪岔镇人,出生于1983年,从2007年9月在《延安日报》发表的一篇小散文开始,点燃了他的文学之梦,从此开始了他的漫漫文学之旅。
他目前在我县的广播电视台当应聘记者,他经常诙谐地自诩说:“我是一位拿着大学文凭而奔波在城市街头的‘农民工’啊!”几许无奈、几许自信互相掺杂着刻写在他年轻的脸庞上,形成一种苍凉和落寞。他由于爱好文学,曾经只考上了一所西安某高校,毕业后在基层派出所干了两年协警工作,之后被发现“特长”推荐到县电视台。上班8年多,仍徘徊在“打工”的边缘。谈起这件事,他偶尔也爽朗地一笑叹曰:“我的专业是法学,爱好是文学,却干着新闻工作。”
同在一个县城、一个系统工作,我经常见到他,是他手提摄影机忙忙行走的样子,要么是去赶着开会,要么是去下乡,要么是去采访……多年的记者工作,练就了他采、编、撰等多环节的功夫。目前他负责电视台《百姓视点》《百姓故事》两档栏目。当我问及他,“你如此忙还有心思有时间搞你的文学创作吗?”他稍作思索便回答:“每当别人工作下班的时候,是我文学上班的时候,当别人还在清晨睡梦中的时候,我又开始了我一天的工作。”
路遥曾说他的早晨是从中午开始,陈忠实也说若论行径作家无异于盗贼——总是昼伏夜出。亚宁作为一位文学爱好者、创作者是皆而有之,既昼不伏又夜出而且还不“早晨从中午开始”,他每天的早晨都是从黎明开始。
“我不希望自己成名成家,只希望自己能够永远保持静静地创作”
在创作的过程中,他每天只睡六七个或更少的时间,但他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当问及他“不困不累吗?”他说出了两个原因,他说:“我不喝酒不抽烟,不唱歌不跳舞,不善交际,就热爱文学,当你爱好的时候,你就会‘卯足’了劲儿地写,体累而心不累,心里高兴啊乐意呀!”另外一个原因,他说,你看见我办公桌上的这三件东西了吗?他是我不累的法宝。我一看原来是一捆玉米棒子,一小瓶红豇豆,和许多瓦罐。这三种器物,亚宁赋予了他特定的意义。他继续说:“玉米棒子是丰收,金色的丰收;豇豆是坚强,红色的坚强;瓦罐是什么呢?是力量,是精神的力量。它启迪我人死如破罐,即使入了墓还被人们采用破坏性的挖掘,你盗来我抢去的,但是我希望我自己的“文学”作品不会,它是永恒的、永远的,完成无损地留给喜欢我的读者,每每想到这些,再困难再劳累,我就来精神了”。
当问及:“你对你的作品有何看法,是否多少有些孤芳自赏呢?”他思考了一会儿后,回答说:“我不希望自己成名成家,只希望自己能够永远保持静静地写作创作,只要作品被大家好评或者说对大家有所启迪就知足了。”2009年至今,他在一百多家报刊发表作品,有作品入选高中生重点课外阅读书籍、阅读课外回答问题等,先后出版了四本文学专著,特别是2011年完成了他自认为较好的一部长篇小说《命根》,小说语言很是富有地方活力、弹力,在一次座谈会上,甘肃省文学院的一位教授粗略翻看了其作品,给与了高度评价,认为语言很富有地方特色,并断言坚持发展,孺子定成器。
“昨天的痛苦可以不去回忆,明天的幸福可以不去期盼,但是我们必须坚强面对今天的生活”
“追求完美不是一件可怕的事,可怕的是用错追求的方式方法。”这是张亚宁经常性说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直对文学的追求。今年9月15日是一个令张亚宁难忘的日子,全国第二届“孙犁散文奖”在全国各地6532篇散文的层层选拔之后,经过组委会最终评定,68篇获奖名单上张亚宁的散文《车》喜获优秀奖。这既是亚宁个人的喜事和荣誉,同样又何尝不是我们子长文化人、文学人的喜事和荣誉呢?
荣誉的背后是更多的艰辛、付出和努力,更是一种鞭策。亚宁没有骄傲,没有懈怠,在今年5月份,他与人合作编辑出版了《子长作家作品选》诗歌、散文卷,他说这只是一个尝试,将来要带动更多爱好文学的同仁前行、前进,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脚踏实地做的。说到未来的发展,张亚宁乐呵呵地说:“昨天的痛苦可以不去回忆,明天的幸福可以不去期盼,但是我们必须坚强面对今天的生活,‘我将坚持我的‘坚守’,在文学的长河里追求我的‘文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