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子长县瓦镇庙湾沟村的村民高海成高兴的乐呵呵地,原来他承包种植的30亩果园地,终于挂果了,并且今年卖了个高价,均价一斤4元左右,苹果一项产业可收入24万元,他家4口人,人均纯收入可突破3万元。
子长县庙湾沟村早在2007年就被县上确定为苹果园地建设示范村,由于管理科学,养护到位,目前被确定为市级示范园,该村15亩以上示范户达到20余户,苹果产业已成为该村村民发家致富的主导产业。
子长地处陕北高原腹部,土质以黄绵土为主,日光照时间长,又昼夜温差大,所以产出的山地苹果皮薄、肉细、含糖量高,品质极优,先后多次荣获杨凌农高会“后稷金像奖”,省优质农产品奖和中国农业博览会银奖。
近年来子长县抓住全市“苹果北扩”战略机遇,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科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山地苹果,今年秋季,该县山地苹果新建园面积突破3万亩,全县新栽园面积达到18.3万亩。山地苹果已成为子长农民增收致富的朝阳产业,欣欣发展。
该县先后出过9位将军,素有“红都将军县”之美誉,可是由于苹果产业起步晚,土地流转慢,规模化经营差,市场效益低,近年来,如何让红都苹果产业“红”起来?成为县委、县政府的首要考虑的问题。
加大扶持优惠措施
广泛调动群众积极性
县委、县政府为了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形成“全民皆兵栽果园”的局势,一方面制定十二五详实规划,计划到2015年突破20万亩的栽植面积,另一方面出台各项利民惠民扶持优惠措施,最大程度地调动了果农积极性。先后制定了出台了《子长县关于大力发展苹果产业的决定》和《子长县果业产业开发规划》等,规定:凡新建100亩以上,每亩补助300元(含苗木费),经验收被确定为省、市、县山地苹果标准化示范的园的,每亩分别奖励150元、100元、50元;果园新安装防雹网每亩一次性补助500元,按规划改造老果园,管理到位的每亩一次性补助200元,经验收被确定为县级以上示范园的每亩奖励100元;集雨窖每口补助1000元,套袋每亩补助60元。
制度一出台,四方传帮带,大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庙湾沟村的67户374人,山地果园面积达到1260亩,实现年产值360多万元,人均苹果收入960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以果致富示范村。杨家园子镇杨一寸的黄文亮,从2006年开始自己承包经营了15亩果园,今年收入3万余斤果子,收入15万元,刨除杂沓5万元,净收入1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万元。见到利益尝到甜头的他,今年通过多方途径流转承包土地800亩,目前自己的果园面积达到1000亩,他说:“苹果市场现在这么好,我好点的果子每斤批发了6元,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领导蹲点包扶抓
誓叫山地果园化
11月12日县委书记兰孟偃、县长谢延明,一同来到杨家园子娘娘塬山上,弯下腰用手拨开土堆看有没有苗,用手提提,看苗木栽植好了没有,他们不顾风大黄沙尘,与果农亲切交谈,看大家还有什么顾虑,有什么想法,村长杨晓伍说:“大家担心没水,果苗会旱死啊!”兰书记当场表态“给大家明年开始建10个集雨水窖,如果10个不够,根据情况需要几个建几个,只要大家有信心,我们子长的苹果一定会‘红’起来。”群众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来了。在玉家湾湾镇的贺家湾村,谢延明精心指导果农栽果树苗,并且意味深长地告诉大家:“苹果产业与其他产业不同,不能立竿见影见到效益,所以管护很重要,一定要精细化管理。”朴实的话语里,透露出领导的殷殷关怀情。
每一项产业要得到成功的发展,没有制度保障是很难的。为此,子长县出台了领导包抓联系制,县级领导包抓乡镇,乡镇领导包抓村,县级单位副职和干部也一同包抓到村,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有落实的机制。并且将山地苹果栽植任务纳入全年工作考核指标范围内,形成“山山有苹果,村村有产业”的良好局势。
政府帮扶流转土地
实现果农规模化经营
农业要实现规模化经营,必须完成土地规模化,其主要途径就是采取土地流转的办法。子长县把发展山地苹果产业、提高苹果产业化经营水平与推进土地流转有机结合起来,走活了土地流转“一盘棋”。
“以前仅种两三亩苹果,忙死忙活一年下来也没有多大的收入。通过土地流转,让我扩大了种植规模,‘吃上大餐’,一年四季不出门就致了富。”谈起土地流转的好处,尝到了致富甜头的杨一村果农黄文亮感触颇深地说,2006年他就认识到规模化种植才能有大作为,看到不少村民外出务工,就以承包的形式,流转到村上100多亩土地,今年他有政府和村委给自己做保证方,他流转了800多亩土地,目前他的苹果种植达到1000余亩,成了名符其实的“苹果大户”。
子长政府通过调研,好多村民流转土地,需要村委和镇政府作为第三方保人或见证人,这样村民才放心土地流转给其它村民,为此,为了打破“土地流转”发展产业这个瓶颈制约,县政府出台政策、下发文件鼓励农民土地流转,责成政府作为第三方见证,为果农规模化经营开启了“绿色”之门。在新建果园中,采取农民自愿的原则,在不改变农民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推广“土地有偿流转、业主规模经营”、“土地量化入股,集体统一经营”、“龙头企业带动,村企合作经营”、“土地量化入股,农民与专业合作社入股经营”等多种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模式,目前流转土地2.2万亩,达到市级示范园10个,县级示范园44个,全县54个示范园30343亩。基本实现了果农规模化经营。
注重科技培训引领
提升果农市场意识
产业要发展,科技是关键。子长县委、县政府的决策者综观国内外果业市场的发展前景,深刻地认识到: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凭借质量和技术两条腿走路,在提升优果生产上下功夫。为此,县上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果树研究所为技术依托,常年聘请果树专家作为技术指导,为全县培训了大量的县乡业务技术骨干,有500多名果农达到了农民技术员水平,克服了生产中遇到的大量技术难题。以县果业开发中心技术人员为主力,配合乡村技术人员,广泛推广苹果管理四大关键技术,严格规范树盘覆膜、改土施肥、抹芽除萌、合理间作、灭鼠防虫、整形修剪等关键技术。建立了“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有协会户示范”的服务推广体系和“示范园、示范基地、示范村、示范户”齐全的科技示范体系,一手抓示范带动,一手抓培训指导,每年举办不同类型苹果技术培训班25余期,培训果农3000人次。按照《延安市苹果标准化示范园标准》,实行领导带片、技术员包村责任制,狠抓山地苹果标准化示范园建设工作。大量的技术人员和完善的服务体系,为全县发展山地苹果产业提供了技术力量和服务保障。
建成高标准的示范园,才能确保子长苹果将来不落伍。在这一高瞻远瞩的认识上,子长县从建园、选地址开始就严格把关,打实基础。选择“近村、近路、近水”背风向阳、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坡度小于15度的好山地,作为果园地。新栽果园做到高标准设计,高质量起步,高规格验收,采取统一规划、统一要求、统一实施的办法,推行标准化栽植,一个大坑一筐粪,一棵壮苗一桶水,一块覆膜一个袋。对达不到质量要求的不准栽苗,全部返工,确保栽一棵、活一棵,栽一片、成一园,成一园、富一村。
“我们在辅助设施上也狠下功夫,全县建成集雨水窖1380座,每年新建贮藏库100座,目前全县860余座,以及安装防雹网5000亩、杀虫灯1800、诱虫板5500张,全方位、多措施为果农服务,确保果农丰年灾年都可收。”果业中心主任韩建华介绍说。
山地苹果产业,正如雨后春笋,欣欣向荣地崛起在红都的子长大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红都子长苹果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市场——“红”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