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子长通讯 PDF版
新闻检索
往期回顾
您现在的位置:第193期 -> 2 -> 新闻内容
子长:打造产业发展新“名片”
新闻作者:李晓军  发布时间:2015-04-03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晓军
  近日,到子长县玉家湾镇刘来沟村采访,结识了一群种菜的能手,如李红、尚爱林、苗明……在他们四季如春的大棚里,从他们自豪和自信中感受到该县大棚产业强劲的发展势头。能分享着他们的喜悦,真是一件快事。棚栽业,子长县的一个追赶型的经济单元,目前已经成为子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棚栽业催生大批“土专家”   当问及种大棚的收入时,李红、尚爱林、苗明等都显得很保守,他们说:“不多,一棚也就是个四五万元。”
  李红2010年开始种大棚,接连种了三茬西红柿,两三年内已成了“土专家”。“什么时间放水、放多少?什么时间授粉?什么时间有病了、打药或者直接处理掉,都懂。”除非有大的疑难杂症,需打科技“110”问专家,再的他都一般不求人。
  李红这样算细账:一年换一块大棚塑料需要2000元,农家粪和其它肥料及三轮运到棚内费用约需1600元,农药不超200元,多点儿也就300元,草帘子每年的花费有1650元,再就浇灌水的电费及水泵维修费每年每棚300元。算下来,一棚就是5750元。从8月份开始育苗,9月份移栽,农历腊月阳历1月份左右就陆续开始上市,批发价每斤4元,之后正二月出去3元2.5元不等,最低价也不低于1元。一座棚的毛收入就是4.5万元—5万元,抛过5750元成本,每棚一年的纯收入将近4万元。
  今年46岁尚爱林一家儿媳爷孙三代7口人,共种4个温棚,年收入10多万元很轻松。他以前在延安大砭沟摆蔬菜零售摊,后来回家乡务温棚。他说:“全家种4个温棚,现在都有自动卷帘机,苦不算重。种温棚是个勤快人的活儿,你哄它了,它也就哄你了。一年10多万元收入,知足了!”   棚栽业的“靠山”是政府  在推动大棚产业发展上,政府通过优惠政策引导,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建棚积极性。政府对50米长9米跨度宽5米后背墙高的温棚,以前按长度每米补助120元,现在提高到160元,水电路每棚补助3000元,自动卷帘机每台补助2000多元,这样80米的一座新建温室大棚,政府补助2万元左右。70%的开支基本靠政府补贴了,30%靠个人投资。
  2001年2002年为温室大棚大起步的两年,有的坚持了下来发展很好,有的就‘夭折’了。像蜜蜂裕村棚栽业就发展得很好,并带动了刘来沟村和古家河村。其中,古家河村14户的30座棚,年收入110万元户均收入高达8万元。
  后来,蔬菜开发中心原主任周建军和现任主任许建军给村民们引进了棚栽油桃。目前,沿205省道的余家坪镇成了“户户发展栽油桃”的油桃专业镇。油桃当年栽植第二年即可挂果,盛产期一棚年创收可达5万元。这样,农户在农闲的冬季可以务劳油桃,第二年四五月份油桃一卖完,便可打三四个月工。为了给油桃打开广阔的市场,该中心主动到延安各大超市联络销售柜台。目前,很多地方超市里都能见到“瓦窑堡油桃”。2012年东圣西红柿获延安市首届瓜菜展评会一等奖,油桃126品种获特别展示奖。  小温棚做成了大产业  “要继续加大建棚扶持力度,把真正想干事而缺乏资金,有苦力而无处使、想依靠勤劳而致富的农民,引导到大棚产业上来,让小温棚做成大产业。”县委副书记、县长谢延明对大棚业的未来满怀信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县的蔬菜棚栽业发展相对较晚,但只要是群众有信心、有干劲的产业,我们就有能力有办法做大做强,‘民意所向’,就是我们县委和政府所为的方向和动力。”县委书记兰孟偃坚定地说。
  目前,全县蔬菜面积2.2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1万亩),涉及菜农1.6万人,年创收1.15亿元,菜农的人均收入达7187元,每年正在以新建温室大棚800亩的速度赶超全市棚栽业大县强县。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中共子长县委宣传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陕ICP备11005954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