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县从事五大产业贫困户有5260户,种植山地苹果12784亩,经营蔬菜大棚1329座,养殖牛驴4523头,存栏生猪1.2万头,羊子8264只,年养蚕340张,实现人均年收入4265元。
■子长县依托8个示范园区,成立了农业产业便民服务站,组建了10人专家服务团和种、养、加5支农业技术服务队,累计举办贫困户新产业、新技能培训42期6200人次,并开通远程服务信息网和手机APP,先后提供各类技术服务上万余人次,实现了贫困户产业技术培训的全覆盖。
■全县累计流转土地4776户4.6万亩,其中,贫困户1156户1.1万亩,户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建成各类专业合作社376个,家庭农场125个,在各类合作社就业贫困人口1283人,年工资收入4860元。 1月30日,农历腊月二十五,瓦窑堡街道办下冯家庄村开始多了些年味。
“滋滋滋……”一大早,贺生瑞家的灶台上油糕炸得正欢。不仅是赶着过年的日子,这一天还是老贺的生日,自然少不了一顿油糕来庆祝。
饭毕,刚年满58岁的贺生瑞就来到猪圈旁走了一遭,查看新猪圈的选址,谋划着新年的发展。他高兴地说:“以前就靠揽工,挣不了几个钱,一到年关就干瞪眼。今年可是过了个好年,过生儿(生日)也高兴,算下来收入了七八万元,所以我打算把养殖规模继续扩大,争取收入能再高一些。”
谁曾想几年前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贺生瑞,现在不仅脱了贫,还当选为村主任,带领全村人致富奔小康。“这全靠党和政府的政策好,我们才能过上好日子。”贺生瑞深有感触地说。
行走在秀延河畔,彩灯闪烁,乐声起落,欢声笑语中,尽是群众脱贫后的幸福故事。精准扶贫以来,子长县紧紧围绕“现代园区引领、骨干产业推动、新型经营主体促动、特色品牌带动”,让脱贫攻坚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实现了全县整体脱贫。
突出特色稳脱贫
贺生瑞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过去靠着种地、打零工维持生活,一年下来入不敷出,日子过得紧巴巴。2014年经过村民评议,贺生瑞一家因缺乏技术被认定为村上的贫困户。
几年来,在包扶单位和帮扶干部的帮助下,他积极学政策、学技术,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指引下,贺生瑞很快发展起了大棚与养猪产业,如今,已发展小型大棚4座,养猪20多头,不仅顺利脱了贫,还在2018年的6月份被村民选为村主任。
按照脱贫攻坚“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方略,子长县根据自身优势,千方百计把贫困户嵌入苹果、棚栽、养殖、蚕桑、薯类五大骨干产业链中,接连出台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扶持办法》《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实施办法》等5个配套文件。
“我们把苹果每亩补助由300元提高到500元、大棚每米补助由400元提高到600元、养牛每头补助由1000元提高到2000元、贫困户每户累计补助标准由5000元提高到2万元,累计投入2.48亿元,实现了贫困村主导产业和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产业发展的全覆盖。”子长县扶贫局副局长郭亚进介绍道,2018年,全县从事五大产业贫困户有5260户,种植山地苹果12784亩,经营蔬菜大棚1329座,养殖牛驴4523头,存栏生猪1.2万头,羊子8264只,年养蚕340张,实现人均年收入4265元。
涧峪岔镇高台便民服务中心赵角村是子长县最为偏远的一个村子,这里素有种植小米的传统。由于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境内方圆120公里无工矿污染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赵角村小米品质非常好。但由于交通不便,小米销售始终是个问题,村民日子普遍不太好,全村500多户有77户都是贫困户。
2017年,高台便民服务中心通过招商引进子长炬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赵角村建起了占地760亩的小杂粮种植基地,涉及在家贫困户30户。“这些地还是村民在种,炬丰公司免费提供种子和有机肥,到了收获季节,公司按每公斤比市场价高5毛的价格从贫困户手里收购,如果是非贫困户,则比市场价高2毛。”高台便民服务中心主任冯建平说,去年炬丰公司共收购小米7万公斤,其中4万公斤销往外地。
冯建平算了一笔账,这30户贫困户家家都有十来亩耕地,每亩地每年能产350公斤左右小米,去年市场价是每公斤4元,炬丰公司收购价则是4.5元,算下来每亩地能收入1500多元,10亩就是1.5万多元,按一户人家4口人算,人均收入近4000元。
依托园区开辟增收新途径
来到杨家园则现代农业园区,2000平方米的智能连栋温室和26座标准日光温室展现在眼前,棚内各类瓜果蔬菜长势良好。
据了解,按照引进、试验、示范和科技培训的定位,杨家园则现代农业园区先后辐射带动周边村发展各类蔬菜大棚300余座。
蜜蜂峪村就是其中之一,走进产业区,一排排蔬菜大棚整齐地排列在道路一旁,大棚内,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种植户王帅帅和父亲正在忙碌着。
“对我们农民来说,大棚是项好产业,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收入还稳定。”王帅帅是蜜蜂峪村大棚产业发展的受益者。他说:“我种两个大棚,西葫芦和西红柿轮茬,现在西葫芦价格好,一斤是三块五,西红柿价格还能更好些,一年算下来总共能收入5万多元。”
过去,因缺技术、缺资金,王帅帅一家4口就靠他一人外出打工,每年收入不足1万元。2016年,在镇村干部、帮扶干部和包扶单位的帮助下,王帅帅用5万元扶贫贴息贷款资金搞起了大棚蔬菜。现在,大棚产业年年丰收,已经顺利实现脱贫。
“我们村的蔬菜根本不愁卖,各地的客商经常直接到村里进货,部分村民也会拿到县城的市场去批发,这样价格能高一些,但也早早就销售一空。”蜜蜂峪村主任郭顺红自豪地说,2015年,镇上对全村原有老旧大棚进行重建,解决了土地盐碱化的问题,现在,他们村的大棚蔬菜是远近闻名。
目前,蜜蜂峪全村共发展西红柿、豆角、西葫芦等大棚80多座,种植面积达170多亩,每年仅靠大棚就增加群众收入200多万元,带动18户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
为培育全县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新的经济增长点,子长县跳出脱贫看脱贫,以规模化种植、养殖基地为基础,依托龙头企业,初步建成了融现代生产要素集成、产业融合为一体的8个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在发挥脱贫攻坚示范引领作用的同时,带动群众务工增收。目前,8大园区共吸纳贫困人口526人,年人均收入3758元。
子长县还依托8个示范园区,成立了农业产业便民服务站,组建了10人专家服务团和种、养、加5支农业技术服务队,累计举办贫困户新产业、新技能培训42期6200人次,并开通远程服务信息网和手机APP,先后提供各类技术服务上万余人次,实现了贫困户产业技术培训的全覆盖。
培育“三金”农民来致富
在史家畔便民服务中心丹头千亩山地苹果示范基地,站在高处看到,周边的丹头、闫家坪、李家沟、史家畔等7个村被果树环绕,成片的苹果树迎风而立、长势喜人。
强强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果园也在示范基地内。2015年,大学生村官刘强强创立了强强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先做给村民看,再带着村民干,最后领着村民富”的思路,发展了240亩山地苹果。
54岁的闫高娃是子长县闫家沟村村民,妻子常年有病,无法外出务工,家里种了10来亩玉米,一年收入只有几千元。如今,他已经在强强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务工三个年头了,家里的日子也发生了改变。
不管酷暑还是严寒,闫高娃每天都会开着三轮车到果树地查看管护。这里不仅是他工作的地方,还孕育着增收致富的希望。
“我把土地流转给果园,同时也在这里做长工,不但挣到了钱,还可以照顾生病的妻子和上学的孩子。”闫高娃在果园做长工,一年务工收入1.8万元。同时,他将家里的3亩土地流转给果园,一年收益300元,再加上小额贷款入股分红的3600元,一年在果园就有2万多元的收入。
不仅如此,强强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长期务工的3名贫困户在保底工资的前提下,刘强强还给他们每人划出88棵果树单独经营,收益作为利润分红。
刘强强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三金’农民,即土地流转收租金、参与分红有股金、进园务工领薪金,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增收致富。”
据了解,丹头千亩山地苹果示范基地涉及2590亩土地,累计注入扶贫资金85万元,吸纳6个自然村98户贫困户带资入股65万元,使贫困户通过分红、务工和在果园免费养殖,户均年收入达7800元,最高可达3万元。仅2018年,发放劳务工资就达56万元。
“子长县通过党支部、园区、‘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四大经营主体促动,着力培育‘三金’农民,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郭亚进说。目前,全县累计流转土地4776户4.6万亩,其中,贫困户1156户1.1万亩,户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建成各类专业合作社376个,家庭农场125个,在各类合作社就业贫困人口1283人,年工资收入48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