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长县人人都知道,马家砭的焦家河有一个全国吹歌大王,他不仅唢呐吹的好,二胡、琵琶、大号小号、笛子等乐器也都无所不通,是一个自学成才的音乐天才。他就是子长唢呐协会的会长——焦养亮。
从小,焦养亮就对民俗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由于当时家境贫寒,一根三毛的笛子对他来说就是很大的奢侈。乡下有忠孝三年的说法,父亲去世那年,焦养亮仍然舍不得他的笛子,家里人一生气就把笛子扔火里烧了。
16岁初中毕业那年,迫于家庭经济的压力,焦养亮在当地的煤矿找到一份工作。即便如此,当时的他也算是个知识分子,是当地唯一识简谱的人。上班的同时,焦养亮从来没有停止过各种民间乐器的练习。“那个时候我有个师傅,跟他学了差不多一年,之后全靠自己摸索。音乐这东西,最重要的还是天赋。”凭着对音乐天生的敏感细胞,焦养亮几乎把当时能接触到的乐器统统学了一遍,而且学啥就能会啥。
然而,那些乐器中间,独独没有唢呐。
“76年前‘四人帮’横行,中国只有样板戏才是被允许的,其他的民间艺术都受到了严重压制。没人敢公开场合地学唢呐吹唢呐。老百姓平常碰到红白喜事,也都只能小心翼翼地吹两下。”因此,焦养亮20多岁才真正开始接触唢呐。“一碰上它就粘上了,喜欢的不得了。当时白天上班,下工之后就到处找地方吹。刚刚解禁那会,唢呐只能在单位等集体场合做表演,我就吹给煤矿上的同事们听,一吹就好像上了瘾一样停不下来。”
这一吹,焦养亮就吹了三十多年。“唢呐就是我的‘命根子’,不管什么时候,唢呐这门手艺我从来没有断过。”
81年,因为一次和矿长的冲突,焦养亮主动放弃了在煤矿的工作,开始了自己的唢呐职业生涯。“如果说刚开始吹唢呐只是兴趣爱好,后来就变成了一种谋生的手段。我这一辈子都不可能离开它了。”
凭借天生的音乐悟性和后天的勤奋练习,焦养亮的唢呐慢慢吹出了名气。他开始代表县里市里参加各种唢呐比赛。84年在延安举办的春节秧歌调演上,包括焦养亮在内的22个子长唢呐艺人,因为其创新的表演形式而获得了很高的社会赞誉。“传统的唢呐都是两个人一起合作,我们那次一下就增加到22个人,这在唢呐的表演历史上是从没有过的。全国八大报纸报道了我们的演出,北京、上海、西安等各地记者纷纷来采访我们。应该说,子长唢呐的兴起就是从那次表演开始的。”谈到子长的唢呐史,焦养亮作为一名当事人感受到了其背后发展的不易,因此总是格外自豪。
随着名气的增大,邀请焦养亮的演出也越来越多。89年,甘肃音像出版社替他专门录制了一盘吹奏唢呐的磁带。“那是在西安制片厂录的音,当时张艺谋的《红高梁》也是从那里出来的嘛。”说到这里,焦养亮满脸的幸福。
在南戴河举行的全国十五届民间吹歌展演中,焦养亮不仅获得了团体的山花奖,同时也收获了个人的“全国吹歌大王”称号,对他来说这是这么多年来最大的肯定。
作为一名小有名气的唢呐艺人,焦养亮对如今唢呐的发展也感到了担忧,特别是大唢呐。“现在吹大唢呐的人越来越少了,一是因为大唢呐比小唢呐更难学,还有就是因为小唢呐更适合吹流行歌曲,吹纯正陕北民歌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对此焦养亮也显得很无奈。“如今大家都喜欢听流行歌曲,传统的陕北民歌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了。我们艺人为了生存当然只能迎合市场的口味。这就造成了大唢呐的传承危机,地道的唢呐艺术正在逐步地衰退。”
焦养亮是一个典型的陕北汉子,热情豪爽,在采访结束的时候,他主动提出为我们表演一段正宗的唢呐。悠扬的《兰花花》从他嘴中流淌出来,不管唢呐的明天在哪里,此刻,他是那么地享受这份上天赐给他的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