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子长通讯 PDF版
新闻检索
往期回顾
您现在的位置:第184期 -> 3 -> 新闻内容
羊马河战役
新闻作者:相国栋  发布时间:2014-08-12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相国栋  “蘑菇战术”创造战机 西北战场首歼整旅
  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对陕北实行重点进攻时,我西北野战兵团在中央军委、毛泽东直接指导下,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副政治委员习仲勋直接指挥下,于1947年3月25日至5月4日,在延安东北的青化砭、羊马河、蟠龙地区,连续进行的三次歼灭战,共歼敌1.4万余人,狠狠打击了敌人的疯狂气焰,稳定了西北战局,增强了陕甘宁边区全体军民的胜利信心,奠定了粉碎敌人进攻的基础。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斗争意志,被解放区军民誉为陕北战场的“三战三捷”。羊马河战役是陕北“三战三捷”的第二仗。
  胡蛮改用“方形战术” 彭总以“蘑菇战术”应对
  青化砭伏击战后,胡宗南发现我军主力在延安东北地区,即令整编第1、第29军主力共11个旅,兵分三路,由青化砭、甘谷驿及延长,向延川、清涧地区前进,寻歼我军主力。由于胡宗南吸取分散行动易被我各个歼灭的教训,改变了战术:把11个旅8万多人,摆成庞大的方阵,集结几个旅为一路,数路并列,行则同行,宿则同宿,每小时用无线电互相联络一次。这就是所谓的“小米碾子”、“滚筒式”的“方形战术”。
  由于敌人改变了战术,采用“滚筒式”的“方形战术”,确实减少了我军歼灭孤立分散之敌的机会。面对敌人的“方形战术”,西北野战兵团首长不急不躁,理智冷静,持重待机。决定用“蘑菇战术”对付敌人的“方形战术”,即:一方面以作“磨心”的部队牵着敌人进行武装大游行;一方面分兵一部,以一至两个连为一股,在敌前后左右四面袭扰、疲惫、消耗敌人。
  敌人武装大游行 彭总八次创战机
  我军运用“蘑菇战术”牵着敌人开始在黄土高原上进行武装大游行,这个武装大游行,使敌人费时15天枉走400里。
  在牵着敌人游行的同时,彭总又不断地创造战机、拟定方案。
  3月26日,彭总拟定了以一部兵力诱敌向东,待敌深入至甘谷驿、岔口之线及其以东地区时,我主力东进敌后,寻机歼敌一部的作战方案。由于敌人改变了战术,所以,彭总放弃了这个方案。
  3月27日,为掩护中央转移,拟定了攻击向永坪北进之敌整29军一部的歼敌方案。由于敌人没有向永坪北进,而是向延川方向前进,所以,这个方案没有实行。
  3月29日,拟定了在永坪地区寻求歼击敌29军一部、好打时再歼其一部的歼敌方案。但由于敌人布成方阵,队形密集,间隔很小纵深大,没有歼敌一部的战机。所以,这个方案也没有实施。
  4月1日,彭总判断敌人占领永坪后,可能以一部兵力回过头来打通咸榆公路,所以拟定了在贺家渠地区伏击这股敌人的作战方案。但也是由于敌人占领永坪后,直接向瓦窑堡前进,所以,我军在4月2日在贺家渠地区没有寻得歼敌一部的战机,于是撤出了伏击阵地。
  4月3日,彭总拟定了在瓦窑堡、蟠龙间伏歼12旅、135旅的作战方案。由于我2纵的一名司务长叛变投敌,供出了我军全部的兵力部署。所以,我军于4月4日出战扑空。
  4月6日,拟定了乘敌主力南撤时,在永坪地区歼敌12旅及29军直属队的作战方案。但由于敌人很快占领了阵地,而且整1军又很快靠拢过来,所以,我军在歼敌600余人后,迅速撤出了战场。
  4月11日,彭总拟定了在清涧与瓦窑堡间截击敌72团的作战方案。但由于我军行动迟缓,到达截击地区时,敌72团已经进至瓦窑堡,使得我军截击未成。
  4月12日,拟定的歼敌135旅的作战方案得以实现。
  这就是从青化砭伏击战后至羊马河伏击战这20天里,彭总拟制的8个方案。在这8个方案中,我军主力有行动的就有5次,然而真正达到预期作战目的的只有最后一次。
  由此可见,创造战机,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战机不是一创就成的,在一时创机不成的情况下,要不急不躁,耐心等待,要坚持不懈地使敌人东奔西跑,在与敌周旋中,疲敌创机。
  战机出现了 彭总拟定“一个部署、三个方案”
  4月6日的永坪战斗,敌整编第29军的尾巴被我军扎了一刀,但胡宗南不仅不心疼,反而如释重负,得意起来了,因为他觉得:这下可抓住共军主力了!这时,胡宗南判断西北野战兵团主力在蟠龙、青化砭西北地区集结,即令主力8个旅于12日向青化砭西北方向前进,并以驻清涧的整编第76师72团到瓦窑堡接替135旅的防务,令135旅南下策应。
  4月11日,中央军委收到西安地下党组织发来的上述情报,当即将此情报电告彭德怀。由于近20天来,我军多次创造战机未果,这次机会终于来了。为了确保抓住这次战机,彭总对敌135旅所有可能的行动路线,都做了预测。彭总认为:135旅既是一个饿死鬼(因为在瓦窑堡吃不上饭,全靠空投补给,空投的飞机又因怕被我军击落,不敢低飞,所以投的也不准,有的粮食都投到我军阵地上了,所以它是一个饿死鬼),但它更是一个怕死鬼,因为这次他是一个旅孤军行动,他害怕在行动中被我军吃掉。所以,顾虑肯定很多,其行动必然十分谨慎,但不管怎样,其行动路线不外乎有以下三条:一是沿瓦蟠大道向南,直达蟠龙;二是向西南,经安定南山梁再窜安塞,与其主力会合;三是向东南,经永坪或清涧迂回蟠龙。彭总认为敌为实现合围我军,将我军消灭于蟠龙西北地区之目的,敌135旅以第一种路线即沿瓦蟠大道南下的可能性最大,因为这里路程短,距敌主力近,这也符合胡宗南的旋回战术。根据上述判断,为确保不失战机,彭总确保重点、兼顾一般,拟定了一个部署适应三种可能的作战方案:
  如敌沿瓦蟠大道南下,则当敌先头进至阎家沟、新庄沟之间时,以2纵、教导旅由东向西,新4旅由西南向东北,独1旅、警7团断敌退路并由西向东攻击,围歼敌135旅于羊马河地区。
  如敌沿瓦安大道以南山地向安塞前进时,则以2纵、教导旅尾敌追击;警7团在瓦安大道十里铺(安定西南)、石家河之间占领阵地吸引敌人于自己当面,新4旅待敌先头与我警7团接触时,由南向北冲击;独1旅迅速迂回至敌右侧,由西北向东南冲击,将敌歼灭于安定以南地区。
  如敌沿瓦窑堡东南高地向永坪或清涧前进时,则以2纵及教导旅单独歼敌;新4旅即向岭湾前进与第2纵队靠拢并归其指挥;独1旅之35团在清涧附近灵活阻敌。
  为保障主力全歼该敌,以第358旅牵制敌主力整1军、整29军于蟠龙西北地区。
  由此可见,彭总这个方案真是考虑周全,万无一失。这“一个部署、三个方案”一定,就注定了敌135旅覆灭的命运。
  态势明朗了 彭总定下最后决心
  4月12日,敌整编第1军率5个旅、第29军率3个旅向青化砭、蟠龙西北地区前进,被我担任阻击任务的第358旅和向待机地域机动的新4旅的一部兵力阻于向家沟、史家崖底、陈家砭、张寺沟之线,敌主力当前的态势已充分表明敌第135旅必经瓦窑堡、蟠龙大道南下,配合主力达成合围我军之企图。彭总当即决定,将南面进攻之敌主力吸引到蟠龙西北,把135旅歼灭于瓦窑堡以南。也就是按照第一方案实施。
  4月13日,彭总召开旅以上干部会。会上他分析敌军态势及其企图,在原定方案的基础上又修改、完善了歼灭135旅的作战方案:为了确保阻住南线敌军主力,对原定的决心作了一定的调整,调1纵的独1旅接替新4旅一部阻敌的任务。也就是用两个旅的兵力担任阻敌、诱敌的任务,用4个旅的兵力担任伏歼敌135旅的任务。
  西线阻诱相济 东线虎口夺食
  佯装野战兵团主力的第一纵队,在“每天只让敌前进5至10里”的命令下,采取运动防御,积极顽强抗击。部队拿出一副与敌人决战的架势,同对方争夺山头,好像特别看重一寸一尺的得失。往往一个小山包,也要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拉锯似地折腾好几个来回,双方都付出很大代价,才肯放弃,转移到下一个新的阵地。如此这般三番五次的冲击,交替掩护、节节抗击,把敌人每天前进的尺度紧紧控制在5至10里的标准上,使得他们始终不能脱离蟠龙和瓦窑堡以西地区。就这样,我军以两个旅的兵力拖住了敌8个旅的主力。
  4月14日上午,敌主力8个旅再次向我358旅和独1旅的阵地发起了猛烈攻击,敌以为这下子找到了我军的主力,于是死抓住不放,定要同我军主力决战。我军也正好投其所好,来了个真打真阻,敌人也攻得十分起劲,根本就没有想到受骗上当。结果被我军一直诱到了蟠龙西北20多公里的凉水湾、三皇峁地区。
  正当我一纵与敌主力8个旅难解难分打到14日上午9点多钟,忽听东北方向(也就是羊马河方向)传来一阵隆隆的枪炮声。我一纵的指战员们都意识到,敌135旅大概已经进到我军的口袋了。大家高兴地说:敌人执行彭总命令的准确性与我们差不多嘛!
  二纵司令员王震自受领了在羊马河地区伏歼敌135旅的任务后,就亲自带领各旅的指挥员到这里来察看地形。王震边看地形边笑着对大家说:“敌人刚在青化砭吃了亏,这回肯定不会再往沟里钻了。可能要分兵两路,走两边最高的山梁。因此,你们出击地点必须向后退三至四道山梁,出击道路一定要具有两个条件:一是便于隐蔽,不能让敌人看到;二是不能让敌人打到,战斗一发起,就能很快地突击到敌人面前,打它个措手不及。”
  王震根据野司会议的精神,对各旅的作战任务作了具体部署:教导旅于新盆河、岭河、胡家沟东线设伏,新4旅设伏于李家川、永家嘴一线,形成东西夹击的态势;独4旅在岭湾、王家坪附近地区,359旅在黑山寺、黑山子沟,南北呼应。为了不暴露我们的意图,诱使敌人就范,要求伏击部队尽量让出敌人可能经过的道路和容易被敌人发现的地方。
  上午8时,敌135旅分两路沿瓦蟠大道两侧高地南下,其旅部及404团在右,405团在左,逐山跃进。
  9时许,敌右翼纵队先头进到三郎岔、前滴哨及其附近高地,我新4旅即按预定计划由西向前滴哨猛烈堵击,截住了敌人的前进道路,敌404团随即抢占了前滴哨北侧高地;敌405团抢占了黑柴峁企图顽抗。我2纵当即将敌405团包围,发起猛烈攻击。11时许,将敌大部歼灭,一小部分逃向西山。我2纵遂即跟踪追击,在新4旅配合下,战至16时许,将西山之敌全部歼灭,羊马河伏击战遂告结束。此时敌整1军仍被诱阻于凉水湾地区,整29军则被我军阻于云山寺、元子沟地区,只有其后尾36师一部进至羊马河以南地区,但再也无法前进了。最近的敌36师165旅距被围的135旅仅5里之隔,竟不能救援,眼睁睁地看着另一个山头的135旅被我军一口一口地吃掉。
  这次战役,我军仅伤亡479人,歼敌4700余人,活捉了敌135旅代旅长麦宗禹和他的两个团长。麦宗禹被俘后,刚开始还有些不服气,说:“你们虽然打赢了,可我不佩服,你们根本不懂战法。”王震回答得很幽默:“我们不会打仗,就会抓俘虏!”那天晚上,麦宗禹被安排在一个土炕上,和王震、王恩茂同睡一铺。事过几十年后,麦宗禹回忆这段经历时说:“当时我在想,在前数小时,双方以步、炮兵战斗厮杀,现在像朋友一样,共产党人的伟大胸怀真令我非常敬佩,这戏剧性的故事,可能有人不相信,但这是事实,在我的一生中是永远不会忘怀的。”
  当彭总听说麦宗禹想求见他,他说:“麦宗禹是我在湘军当班长时的士兵,我也想见见老部下。”彭总请他吃了一顿面条,还和蔼地说:“你到集训队去学习,跟李纪云他们一起,换换脑筋,将来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功。”后来,他真自愿留在部队工作,还随王震部队进军新疆,并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羊马河伏击战,首创西北我军全歼一个整旅的范例。这是在一个狭小的作战地域内,从敌人9个旅当中,抓住一个旅,在短促的时间内全部吃光的一场漂亮仗,犹如虎口里拔牙,大挫了敌人的锐气,大震了我军的军威。第二天,也就是4月15日,中共中央在向各战区通报羊马河战役胜利时指出:“这一胜利给胡宗南进犯军以重大打击,奠定了彻底粉碎胡军的基础。这一胜利证明仅用边区现有兵力(6个野战旅及地方部队),不借任何外援即可逐步解决胡军。这一胜利又证明耐心等候、不骄不躁可以寻得歼敌机会。”毛泽东这两个“证明”,是对彭总高超指挥艺术的充分肯定。
  这一仗的胜利,也给军民们带来欢乐的歌声:“红旗呼啦啦地飘,喜鹊吱喳喳地叫。青化砭呀羊马河,两仗打得好!把两个旅的敌军全吃掉。胜利的消息到处传,人人都欢笑!”
  从青化砭伏击战到羊马河伏击战,历时20天,彭总8次拟方案,敌人武装大游行,最后终于创造了西北战场我军首歼敌一个整旅的范例。可以说,羊马河伏击战的胜利,是彭总等老一辈军事家高超指挥艺术的生动体现!是我军“蘑菇战术”在西北战场上的成功运用!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在黄土地上的一次闪光!
  (注:本文中所有涉及到的地名都是当时的地名。)
  相国栋同志简介
  相国栋,1963年5月出生。国防大学战役教研部作战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技术四级教授,大校军衔,博士生导师,学科学术带头人,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校杰出中青年专家。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和北京大学EMBA客座教授。
  1980年9月入伍,先后就读于装甲兵工程学院、石家庄陆军学院、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国防大学。曾在部队代职、任职各一次,代职期间代连长和团作训股参谋,任职期间任副旅长。
  多年来,一直工作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主要担负战役基础理论和战役战例研究的教学科研任务,获国防大学大课比赛一等奖两次、三等奖一次,优质大课奖多次。主要编写过有关战役基础理论和战役战例研究的教材、专著,获军队级成果一等奖并国家级二等奖一项、国防大学教学科研一等奖三项、二等奖四项、三等奖多项。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中共子长县委宣传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陕ICP备11005954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