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子长通讯 PDF版
新闻检索
往期回顾
您现在的位置:第186期 -> 4 -> 新闻内容
张老五和他的手工挂面
新闻作者:穆小娟 张锐  发布时间:2014-09-12  放大 缩小 默认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食品的看法,已不仅仅停留在裹腹的阶段,吃出品味、吃出健康、吃出新奇、吃出享受甚至吃出情感正在成为人们饮食方面的追求。《舌尖2》中播出的吴堡老张家手工空心挂面,使得陕北手工挂面一夜间成了香饽饽,而在子长安定镇张家巷的张老五手工挂面一直在县域周边小有盛名。7月31日,记者一行走进张老五的手工作坊,探寻手工挂面这一原汁原味的传统美食。
  做挂面是个辛苦活儿
  沿着安定村张家巷走个五十来米,记者就看到了张老五的手工作坊,院落干净整洁,院子里搭建着晾晒挂面的帆布和架子,屋内张老五和他的家人已经开始准备上杆绕面,张老五将两根七八十厘米长、一指粗的木杆固定,将盘好的面灵活的交叉缠绕在杆子上。面在他的手里飞来绕去,不足一分钟时间木杆就绕满了,娴熟的动作令人眼花缭乱。
  “做挂面是个辛苦活儿,我们基本上每天都得两三点起床。” 张老五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儿一边和我们聊了起来。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和面,将准备好的面粉、食盐、水按一定的比例揉在一起,经过两次间隔半小时的醒面后,面才软硬适中。接着将醒好的面放在大案板上擀平整,用刀子连续划割破成大条,中间不能断。然后将大条不断揉捻,层层盘入准备好的大瓷盆里,来回将面条一次次搓细至小拇指粗才可绕面。
  张老五的妻子不断接过张老五绕好的面,放入醒面槽中,并用塑料布盖住,“这是为了防止风干,有的时候天气太干还要给里面喷水,让槽内的温度和湿度保持在稳定的状态。当面都绕好放进槽后,就可以分面了。”分面,也叫扯面,取出醒好的面,一端固定在分面柱上,一端向下拉扯,大约至六七十公分后对折,再次放入醒面槽,这次醒好的面就可以拿出去晾晒了。
  正午两点,气温渐渐升高,经过反复加工的面条迎来了升华变形的关键时刻。妻子和女儿小心翼翼地把面端到外面递给站在梯子上的张老五,只见他手上拿着两个开面杆儿,放在面中间上下翻动,并借着巧劲儿将面拉至三米长,瞬间挂面变得纤细如丝,犹如瀑布一般,弥漫着淡淡的面粉香。
  张老五终于可以喘口气了,他眯起眼睛陶醉于眼前的劳动成果。“盐分的比例、醒面时间的掌控、手工搓面劲道的拿捏都决定着挂面的好坏,做挂面就讲究个干净、细心、勤快、爱好。”
  手工技艺代代相传
  “我19岁就和家里人学做挂面,那会儿家里人手不够,逼着学会的做挂面。”张老五向记者谈起了起了做挂面的经历。“年轻的时候嫌做挂面累,好多年没做,一直靠种地、打散工挣钱养家。直到2012年才又拾起了做挂面的手艺,没想到一下子就做出了名气,每天都有很多人上门来买面。虽然累,但是很有动力,一年下来收入10来万,比打工收入多多了。”
  张老五的父母做了一辈子挂面,手工挂面到张老五已经是第五代了。张老五家四个孩子,大儿子、大女儿都在外工作,小女儿在上学,只有二女儿张彩霞是兄妹四人中唯一在家的,平时经常帮着家里做挂面。张老五的妻子说,“这娃心灵手巧,学什么都很快,而且愿意学,每天给家里帮不少忙。”
  “爸妈做面很辛苦,我帮他们减轻负担,也想把手艺学会学精,把挂面制作规模往大扩。现在主要还是要靠自己人,等扩大了,形成规模了,就得雇人了。”
  张老五的挂面成了抢手货
  张老五家制作的手工挂面“面细如丝、长三米、色白味甘,食之柔滑,堪称洁、白、净、干、细五绝”。
  在张老五家,记者遇到了来自郭家坪的张宽,在广西科技大学上学的他说,一个桂林的同学在《舌尖上的中国》上看到陕北手工挂面后,上网搜索,找到了这里,就让他捎着买一些带去。
  张老五说,他的手工挂面,不掺任何其他东西,原料只有面粉、水、盐,用得面粉都是精挑细选的。做出来的面筋道,口感好,入口绵软,久放不粘。这些年做出了名气,成了抢手货。每天都有新老顾客上门来买面,当天做的,不用出门在家里就卖完了。
  “现在最大的问题还是场地小、人手少,产量跟不上,一天只能做六七箱。”张老五说,“这两年,我也尝试着创新,做出来的鸡蛋和菠菜挂面口碑都不错,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我准备扩大生产,把手工挂面产业做大,将这门手艺更好地传承下来。”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中共子长县委宣传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陕ICP备11005954号-8